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198468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及练习(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诗词作家在表情达意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用一些固定意象表达类似情意的写法,了解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对我们理解诗词作家思想情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是一些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1、梅花洁净暗香,不怕摧残。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如(宋)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之感。如(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以蝉比喻品行高洁。蝉是餐

2、风饮露的生灵,所以古人常以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如(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长,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5、以折柳相送,表惜别之情。“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唐)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松坚贞高洁的象征。如(唐)李白赠书侍御黄裳:“劝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7、莲爱怜的象征。“莲”与“怜”谐音,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即“怜子”。8、梧桐悲伤凄凉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9、杜鹃鸟其酷爱上的象征。如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10、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愁苦的象征。如杜甫岁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11、鹧鸪鸟离愁别绪的象征。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12、以冰雪的晶莹剔透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洁。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v13、对月思亲故触发羁旅游子的故园之思。李白静夜思:“低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4、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歌赏析题集精(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1)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

5、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提示:所描写的画面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相关习题(甲) (乙)小 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答出两个即可)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惜、立、爱(2)甲诗:“小”处入手,细致入微。乙

6、诗:“大”处着眼,境界开阔。(3)略 (四)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得是 ,实际上是写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表面上写得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事人非的社会状况。(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五)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

7、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调动频繁;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1最能体现

8、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3如何体现的:参考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少,多情却被无情恼。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诗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

9、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2、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

10、、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语。(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

11、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像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 参考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像;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

12、感),别具一格。(九)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 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的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十)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13、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趣时的情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