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整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4190570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核医学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核医学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核医学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核医学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医学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整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核医学: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 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2、核素:质子数、中字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 核素。3、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4、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锝:99Tc (基态)Tl/2=21 万年 锝:99Tc (激发态)Tl/2=6.02hr43 435、放射性活度(A):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贝克勒尔:每秒发生核衰变的次数。lBq=l/S居里: 1Ci=3.7X1010Bq6、物理半衰期T1/2:放射性强度衰减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

2、间。7、生物半衰期Tb:体内核素由于生物体内代谢排出过程而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 间。8、有效半衰期Teff :由于放射性物理衰变和生物排除的双重综合作用,使核素 在体内放射性强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1/Teff=1/T 2+1/Tb9、湮灭辐射:0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 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当于 1.022MeV的能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丫光子而 自身消失。10、SPECT: 单管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采用探测器环绕人体长轴,在人体外从不 同角度进行直线扫描;记录在每一条线上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

3、的射线,集合 成一个投影截面,完成后将信号放大和模数转换,在计算机内按预定程序重 建成放射性密度分布的三维断层突向。定位准确,分辨率高。11、PET:正电子发射断层仪。正电子与周围介质作用,发生“湮没辐射”。产生 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光子。具有分辨时间达到10-8秒的符合电路的双 探头断层装置进行采集显像的仪器装置。12、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计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 计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13、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 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14、交叉失联络现象: rCBF 显像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呈

4、现异常,表现为病变对侧 小脑放射性分布减低。15、“炸面圈”征: 病灶中心呈冷区,而环绕冷区周围呈现环形热区。表示病 灶中心以溶骨破坏为主,占优势,而四周伴随不同活跃程度的成骨性骨损伤 修复。16、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 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却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 软组织内亦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17、SUV:标准化摄取值。根据病人的实际给药活度、体重以及病灶局部的放射性 活度计算获得OSUV=单位重量的放射性活度(MBq/g)/注射活度(MBq)/体重(g)18、“闪烁”现象: 某些肿瘤经过治疗后一段时间临床表现明显好转,但骨

5、显像 复查却见转移部位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而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 消退或改善。机制是骨愈合修复改善,多见于放疗后。19、过度填充: 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提示病变血供丰富,见于海绵状 血管瘤。1.核衰变的类型(a、0、EC、丫 )1) a衰变: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a射线的衰变。发生于原子序数82的核素中。 (Z 82)衰变后母核的质子数减少 2,质量数减少 4,在元素周期表中子核 的位置比母核左移两位。a 射线由 4He 组成:aX- zY+4He+Q2 Z Z-2 22) p衰变:核电荷改变,核子数不变的核衰变。包括三种方式: 0 -0 +ECB -衰变:富中子核素的中子数过剩一

6、中子转换为质子。 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aX- aY+0 -+v +Q (v为反中微子)Z Z+1B +衰变:贫中子(质子过剩)核素一质子数转换为中子。发生湮灭辐射, 可用于 PET 显像。aX- aY+0 +v +Q (v 为中微子)Z Z-1电子俘获 electron capture(EC) :贫中子核素从核外靠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 一个轨道电子,使核内质子转换为中子。AX- AY +XrayZ Z-1 N+13) Y衰变: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向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将过剩能量以Y 光子形式发射。又称同质异能跃迁(或Y跃迁)。通常伴随a或0衰变一起 发生。电子俘获有时也伴随Y射线。本质是中

7、性的光子流,不带电荷,运动 速度快。AmX aY+VZZ规律1) 衰变常数:各种放射性核素的总放射性都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随机和自 发):N=N e-A tN二N0e-o.693t/T1/2(NO是初始放射性原子数,N是经t时间衰变后的原子数,e是自然对数底, 入是衰变常数) 各个核素的衰变速度不一,都有自己快慢独特的半衰期 T1/2。2)半衰期3)放射性活度A: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7-t(Ao为初始时间的放射性活度,A为经过t时间的放射性活度)2. 常见的核仪器有几类?主要有哪些? 原理分类:电离探测仪、闪烁探测仪(光电效应)、感光等 用途分类:脏器功能探测仪器:肾图仪、甲功仪(闪

8、烁) 样品分析剂量仪器:活度剂、辐射监测(电离) 放射性显像仪器:Y照相机、SPECT (闪烁) 放射性治疗仪器:敷贴器、粒子植入器(电离) 放射性防护仪器:照射、吸收剂量仪(电离)3. 核医学的防护原则( 1 )实践的正当化(2)辐射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方法1)外照射防护:减少接触时间防护(直线相关)增大距离防护(平方反比规律)设置屏蔽防护(剂量呈指数衰减)2.)内照射防护:关键:控制和预防。尽可能切断一切途径,防止放射性核素由口鼻、呼吸道、 皮肤、伤口进入体内,减少污染,定期监测,控制个人剂量限值。原则:放射性物质围封、隔离防止扩散、除污保洁、防止污染、讲究个人防护 做好

9、放射性废物处理。4. 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类型有哪些?静态显像 static imaging 三相显像 three-phase(bone) 局部显像 regional imaging 平面显像 planar imaging 早期显像 early imaging 阴性显像 negative imaging 冷区显像 cold spot imaging动态显像 dynamic imagingimaging (灌注一血池一延迟静态) 全身显像 whole body imaging 断层显像 tomographic imaging 延迟显像 delay imaging 阳性显像 positive imag

10、ing 热区显像 pot spot imaging静息显像 rast imaging 负荷显像 stress imaging 介入显像 interventional imaging5.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书 P50(一)竞争抑制结合反应:放射免疫分析是在体外条件下,由足量的非标记抗原(Ag)与定量的标记抗 原(*人盘)对限量的特异性抗体(Ab)的竞争抑制结合反应。*Ag + Ab w *Ag-Ab + *Ag+Ag0Ag-Ab + Ag*Ag:标记抗原Ag:非标记抗原 Ab:特异性抗体Ag-Ab:抗原抗体复合物*Ag-Ab: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测定*Ag-Ab的量或*Ag即可推算出被测的Ag量。

11、(二)剂量反应曲线:标准曲线 标记物与被测物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表示。剂量反应曲线 是用一系列标准抗原反应而绘制出来的,所以又叫标准曲线。 标准抗原(标准品)是厂家在试剂盒中提供的已知剂量的非标记抗原。未知样品的测量 在同等条件下,用待测抗原与一定量的标记抗原与限量特异性抗体发生反 应,并用同样的方法分离待测抗原的B和F,测量其放射性,计算出B/F,在剂 量反应曲线上就可以查出对应的抗原浓度。6. 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 心肌细胞对某些阳离子具有选择性摄取能力,通过放 射性标记后使心肌显影,局部心肌聚集放射性药物的多少与该区域冠状动脉灌 注血流量呈正比。显像剂:99mTc-MIBI

12、:异腈类化合物,在较低水平血流情况,心肌摄取对99mTc-MIBI 的影响较 201Tl 显著。201TI:生物学特性与K+类似,201T1的心肌摄取量与冠脉血流量呈线性相关。方法: 1) 平面显像(已很少应用)2)断层显像(心律不齐时使用)3)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最常用)影像分析1)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 defects):在负荷影像中存在有缺损,而静息或延 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恢复到正常)意义: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reversible ischemia)2)固定缺损:指在运动和静息影像中都存在缺损而没有变化,通常提示心肌梗 死或疤痕组织。3)混合性缺损:在负荷影像中出现

13、放射性稀疏缺损影,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又出 现显像剂部分分布或充填(未恢复到正常)意义:常提示心肌缺血与梗死混合存在(mixed defec t)4)反向再分布:这类图像在心肌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却显 示出新的放射性减低;或静息显像的结果较负荷显像更为严重。 通常认为该情况下缺血区的代偿能力较强。预后较好。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与评价心肌梗死的评价 心肌灌注显像用于术前心脏事件的预测7. 肝胶体显像原理:静脉注入小分子放射性胶体颗粒随血流入肝,约90%被肝脏 枯否氏细胞吞噬而均匀规则地分布于肝内,从而用显像设备可显示肝内放射性的 分布,以了解肝实质的功能状态。若出现局限性

14、或弥漫性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则提示该部位吞噬功能的降低或 丧失即肝组织的损伤或破坏。脾和骨髓亦含吞噬细胞,可轻度显影。肝硬化时可 有脾亢表现(肝脏变小、影淡、不均、脾影大而浓)。显像剂:99mTc-硫胶体99mTc-植酸钠临床应用:1)肝位置异常:肝下垂、膈疝、内脏转位。2)大小形态异常:弥漫性肝病、肝硬化、占位。3)放射性分布异常: 单个或多个局限性稀疏缺损区:肝占位(原发或转移性) 弥漫性稀疏: 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局限性热区:肝静脉或上腔静脉栓塞、错构瘤肝血池显像原理:肝脏含血丰富, 由肝动脉(25%)和门静脉(75%)同时供血。 静 脉“弹丸”式注入显像剂 99mTc-RBC 后随血

15、流进入肝脏,此时对肝区实施连续动 态采集可获得血流灌注影像(动脉相);待显像剂在肝血池内分布达到平衡后, 可采集静态血池影像即血池相。显像剂: 99mTc-RBC临床应用:1)肝海绵状血管瘤 (最常见良性肿瘤) 血流灌注相:动脉期无早期灌注;静脉期低于正肝。血池相:在胶体显像中的缺损区出现“过度填充”。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 肝组织, 甚至达到心血池程度,提示病变血供丰富,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 现。具很高特异性,假阳性很少。其他良性病变和绝大部分恶性病变无此特征,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准确率均 可达90%以上。因此可作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但在血管瘤体积较小如直径 1cm 或有瘤内机化、钙化、栓塞形成时可没有 “过度填充” 表现,此时不能完全排除血管瘤的存在。2) 原发性肝癌:血供丰富,动脉相“提前灌注”,血池相常表现为“一般填充”。3) 转移性肝癌:血供多不如原发性肝癌,常表现“ 不填充”。4) 肝囊肿、脓肿:无血供,血流灌注和血池显像均表现“不填充”。8. 肾上腺皮质显像原理:胆固醇是肾上腺皮质合成类固醇激素 (steroid hormones)的基本原料,肾上腺皮质细胞摄取胆固醇的速度和数量与皮质的功能 状态有关。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固醇类似物引入体内后,其体内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