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41900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练习全国通用 专题11 古代诗歌鉴赏 1.(据衡水、洛阳、郑州三模拟定)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复问题。 秋怀元好问【注】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髮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本诗为寓居异乡时做。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答(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解析(1)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力量。(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力量。 答案诗

2、歌首联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写了秋风淅淅,凉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悽清(凄凉)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衬托)。 (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以秋虫的鸣声比方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方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 【诗歌鉴赏】诗人面对破裂的山河,怀念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首联写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落,就像是传来了沙沙的雨声;空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清霜。这是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写,写秋风淅淅、凉叶清霜,渲染了一种秋天寂静悽清的寒意,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铺垫。 接下来写门外,依旧与西风相约而

3、至;屋内,白髮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诗人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又似孤栖寒枝的鹊,怀乡之梦屡屡被惊。此处诗人运用了比方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厚浓重。 石岭关头的小路,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诗人的双眼顿时闪烁出喜悦的光线。 2.(据东北三重点中学调研资讯)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浣溪沙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注】露华:指分散的水珠。亸:下垂。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2)词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词中

4、人物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解析(1)本题考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力量。 (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力量。 答案(1)描绘了夏日黄昏女子昼梦方醒,粉汗微融,梳妆初罢的情景。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香雪”喻女子肌肤的芳洁,形象地表现出天气之热和女子之美。 (2)最后一句表现了词中人物对昼眠梦醒、好梦短暂感到失落,也表现了她慵困无聊的闲愁闲恨。“一场春梦”说明人物由梦境转入现实,“日西斜”照应“晚来”,说明好梦短暂。 【诗歌鉴赏】此词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首句写玉碗中莹洁的寒冰,碗边分散的水珠若露华欲滴。一“寒”字正反衬出室中的热。 接着,写室中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芳香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豔的荷花。下片写她那下垂的鬓髮,已靠近眉间额上的月形妆饰;微红的酒晕,又如红霞飞上脸边。 四、五两句写女子微醉的情态,豔而不俗,细而不纤。“月”与“霞”,语意双关,既是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也是黄昏时的实景。末句“一场春梦日西斜”,方点明前面描写的都是昼眠梦醒后的情景。 “春梦”,谓刚才好梦的短暂。慵困无聊,闲愁闲恨,全词之意,至此全出。末句“日西斜”三字,与上片“晚来”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