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4175739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棚技术的发展推广 植科0901 孙蕾 20093187 摘要:在中国,大棚栽培技术的历史悠久,大棚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农业经济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温室栽培技术的起源及其发展推广的过程的叙述,说明了大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大棚、发展、寿光温室大棚一、温室栽培技术的起源 温室栽培技术起源于中国,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已经发明了温室栽培技术,“秦即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到东汉时期,温室栽培技术更进步了。后汉书提到当时宫室用“或郁养强熟,或穿凿萌芽”的办法来栽培蔬菜,生产“不时之物”。所谓“郁养强熟”,就是在温室地下

2、掏火道来加温,类似北方农村的火炕,这种方法比在屋室里烧明火提高温度要先进得多。所谓“穿凿萌芽”,就是挖掘土坑,利用坑内温度高于地表温度的原理,进行蔬菜的催芽育苗。 到宋元时期,温室栽培出现两项创新技术黄化栽培和唐花技术。 明清时代的温室有了较大发展,资料上介绍的有三种:第一种是简易的地窖式温室,没有加温设施,只靠地窖的良好保温性能和马粪发酵释放的热量来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是比较廉价的。第二种是地窖火暄式温室,有苗床,床下为火坑,可烧火加温,一般也用马粪壅培。第三种是立土墙开纸窗火暄式温室,苗床、火坑与第二种温室一样,只是东、北、西三面立土墙挡风,南面按倾斜式油漆纸窗。这样,可以改变地窖不见风日

3、的缺点,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又可以烧火加温,是当时最先进的温室。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西欧最早的温室栽培出现于17世纪,名为“绿色的房屋”。美国到1880年才有温室栽培。日本拥有温室栽培技术大约是在1830至1840年间,因为当时的温室使用的覆盖材料是油纸,故称“纸屋”。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温室栽培技术领先世界1700多年。二、中国大棚的发展推广进入二十世纪中期,中国温室大棚发展迅速,短短几十年间,温室大棚几乎遍布全国。中国温室大棚早期的发展推广可分为三个阶段:小拱棚阶段所谓小拱棚,就是高约1米,宽1.5-2.0米的拱形小棚。1957年由北京向天津、沈阳及东北地区、太原等地推广使用,受到各

4、地的欢迎。1958年我国已能自行生产农用聚乙烯薄膜,因而小棚覆盖的蔬菜生产已很广泛。拱形大棚阶段由于棚型矮小不适于在东北冷凉地区应用,1966年长春市郊区首先把小拱棚改建成2米高的方形棚。但因抗雪的能力差而倒塌,经过多次的改建试用,终于创造了高2米左右,宽15米,占地为1亩的拱形大棚。1970年向北方各地推广。3、大棚推广发展阶段 1975、1976及1978年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塑料大棚蔬菜生产科研协作会会议对大棚生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76年太原市郊区建造了29种不同规格的大棚,为大棚的棚型结构、建造规模提供了丰富的经验。1978年大棚生产已推广到南方各地,全国大棚面积已达10万亩。到目

5、前为止,全国大棚面积已基本稳定在10多万亩。其中在我国北方干旱区各省、市约有7万多亩。 大棚的应用范围尚在开发。尤其在高寒地区、沙荒及干旱地区为抗御低温干旱及风沙危害起着重大作用。 三、大棚的种类近年来,大棚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的发展,为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大棚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从国内外大棚的发展来看,大棚可分为三种:1、普通大棚 大棚内的光照条件受季节、天气状况、覆盖方式、薄膜种类及使用新旧程度情况的不同等,而产生很大差异。薄膜的气密性较强,因此在覆盖后棚内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造成棚内空气高温,如不进行通风,棚内相对湿度很高。当棚温升高时,相对湿度降低,棚温降低相对湿度升

6、高。2、温室大棚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结构应密封保温,但又应便于通风降温。现代化温室中具有控制温湿度、光照等条件的设备,用电脑自动控制创造植物所需的最佳环境条件。 3、智能大棚所谓的智能大棚,就是通过总结、收集农业领域知识、技术和各种试验数据构建专家系统,以建立植物生长的数学模型为理论依据,模拟出最适合棚内植物生长的环境,采用温度、湿度、CO2、光照度传感器等感知大棚的各项环境指标,并通过微机进行数据分析,由微机对棚内的水帘、风机、遮阳板等设施实施监控,从而改变大棚内

7、部的生物生长环境。四、山东寿光的大棚说起中国的大棚,就不得不说寿光,寿光是山东人的骄傲。寿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是全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蔬菜的发展经历20余年的努力,形成了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89年以前,以大田菜为主的粗放式生产阶段。寿光种菜历史悠久,寿光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就对蔬菜栽培作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明清时代,早春韭菜“寒腊冰雪便已登盘”,成为朝廷贡品。清代中叶,大葱已成为寿光的重要农产品。建国后,

8、寿光蔬菜种植虽有扩展,但由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到80年代中期,全市只有5万亩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温大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也不高。 第二阶段,即1989年到1995年前后,以冬暖式大棚保护地栽培为主的蔬菜大发展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寿光蔬菜逐渐闻名全国。1989年,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带头搞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场蔬菜反季节栽培的技术革命。从此,寿光蔬菜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蔬菜品种大量增加,产量和效益都有了极大提高。1990年,全市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1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发展到7.5万个。1995年全市蔬

9、菜发展到5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20万个,总产20亿公斤,收入17亿元。第三阶段,即1995年至今,蔬菜产业由量的扩大为主开始向质的提高为主转变,也是实施蔬菜发展第二次革命的阶段。对此,寿光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积极实施三个转变,即由市场带动为主,向市场带动与龙头企业带动并举转变;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并举转变;由传统栽培方式为主,向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经过近几年努力,全市建成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三元朱、钓鱼台、洛城等五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市无公害蔬菜发展到20万亩,有20个种类、1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通过开展与国内

10、外农业企业、大专院校合资合作,引进了三百多个蔬菜新品种,推广了无土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示范推广了生物防治病虫害等80多项新技术,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乡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质量检测室、各地无公害蔬菜专营区为骨架,逐步构筑起了蔬菜质量检测销售网络。 由寿光大棚发展得到的启示1、 加快品牌建设未来的市场格局更多的属于品牌经营,通过品牌建设强化品质建设,强化寿光蔬菜安全建设,强化产业链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品牌的带动力,同时着力加快其它品牌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2、 引进技术、品种,提高产出效益 发展离不开科学,离不开技术,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改进原有的技术上下功夫,不惜投资。3

11、、 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 大棚生产存在着生产规模小、农户经营分散、产销不衔接等问题,要想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实行标准化的生产,可以鼓励中介组织和工商企业采取租赁土地、合同订购、系列服务、价格保护、利润分成、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基地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业化经营。4、 开拓国内外市场 产品再好,销不出去,就没有价值,所以应该抓流通,建市场,多种手段并用,千方百计开拓市场。 (1)建立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2)建立多元化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搞活农产品营销 (3)大力开辟外国市场,发展农产品直供直销业务结语:大棚技术作为国家阳光计划,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已得到普遍发展,从而为各地农业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温室大棚越来越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推广到全国,从而继续推动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 跟王乐义学种大棚菜(精) 作者:刘永辉 山东科技出版社,2009.52 寿光蔬菜发展史-中国百科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