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银工艺饰品介绍.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410646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苗银工艺饰品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银工艺饰品介绍.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苗银工艺饰品介绍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一、头饰 (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1、银角(银角分三种类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厘米。西江型银角因体积大而颇具恃色。其宽约85厘米,高约80厘米,饰件高度超过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称一绝。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

2、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银角主纹亦为二龙戏珠,龙、珠皆单独造型制作,用银丝同主体焊连。两角顶端为钱纹,四根银片高过两角。顶端为蝴蝶,蝶口衔瓜米垂穗。银片间立六只凤鸟,展翅欲飞。排调型银角同上述两种银角有所区别。其一,佩戴不是靠插针,而是靠银片紧裹头帕起到固定作用。其二,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2、银帽(银帽分为三种类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重安江型银帽为半珠形,全封顶,分内外两层。内层用缠布铁丝编成适于顶戴的帽圈,外

3、层分三段,上段为帽顶,通冠由成百上千的银花组成,簇簇拥拥,十分繁密。帽顶正中,银扇高耸。银扇四周,有数只凤鸟、蝴蝶、螳螂高处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态逼真。中段帽箍为压花银片,上有二龙戏珠纹样,两侧有孩童嬉戏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一排吊穗,皆以银链相连,银铃叮当。冠后拖三组银羽,共十二根,羽长及腰。雷山型银帽上大下小,无顶,通高约30厘米。其恃点是注重突出帽围的平面装饰,帽围约10厘米高的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帽围前叠饰蝶、鸟等单体银片,并以银丝焊连,层次感极强。帽顶为颤枝银花,银光闪烁,花姿绰约。银帽下部为齐眉流苏,密匀整齐。革东型银帽,半封顶,是银围帕和银簪的组合体,较为简单。 3、银

4、围帕 。苗族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贵州都匀坝固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罗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头帕上,横排五个圆锥形银饰,纹样皆为铜鼓纹,并以两根银链相连。每个圆锥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雷山苗族把二十个涡纹银帽饰分上下两排对称地钉在15厘米高的红布上,排间缀长方形银花片,红白相衬,色彩对比鲜明。4、银发簪。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

5、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银发簪数十朵连枝银花呈扇形展开,绿、黄、红、白四色料珠装饰花蕊。扇心有五只银风昂首欲鸣。其排列疏密有致。发簪平伸譬后,如雀尾般散开,很是美丽。凯里苗族的银蝶发簪三支为一套,五花银簪插在头顶,双花银簪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银凤发簪造型生动,风头冠雄嗓秀,凤颈用银丝编织,质感极强。5、银插针 。插针的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 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数不胜数。龙里苗族银插针为三个银泡,每个银泡上吊三个银铃,插于髻后。施洞苗族龙首插针大小不等

6、,大的用于节日,小的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为横向贯穿顶髻,留出一截簪杆斜出髻顶,格外惹眼夺目。6、银网链饰 。苗族银网链饰属发簪类,都柳江流域较多见。典型的有坠鱼五股网链饰,由插针穿环固定,五股银链如网张开,罩在簪后。清水江流域流行的毛虫形银围带也属银网链饰。其为八棱空心圆条,以银丝编织而成,用来装饰脑后发髻。 7、银花梳。 银花梳既可梳发、压发,又是装饰品,通常内为木质,外包银皮,仅露梳齿,梳背上银制各类形象以为装饰。其造型有繁有简。雷山西江苗族银花梳梳背满饰花、鸟、龙、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都柳江流域的银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装饰十数位菩萨形象或尖角状物,并附有长长的银链。戴上花梳

7、后,银链分五层或六层呈梯形自然垂下。而凯里炉山银花梳只是在木梳外包上一层压花银片,制作较为简单。8、银耳环。银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仅贵州博物馆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种。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以悬吊型、环状型较多。其多样的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设计的大量运用。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二是得益于相同题材不同的处理手法。如造型并不复杂的牛角形耳环,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丝编圆柱形之分。题材相同的坠朵花耳环,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数十种。9、银童帽饰。由于苗族视银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给儿童饰银的习俗

8、。银饰通常钉在童帽上。传统的童帽饰造型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 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及六宝等,构思巧妙,造型别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一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婴幼儿佩戴。二、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1、银项圈。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属于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

9、、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 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 2、银压领。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搂”,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篓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芋富,

10、制作工艺复杂。 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3、银胸牌。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银胸吊饰。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

11、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最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该地的鸟形吊造型原始粗扩、朴拙可爱,堪称一绝。 三、手饰 (包括银手镯、银戒指)1、银手镯。手镯亦称手圈,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多数苗族分支的手镯款式统一,妇孺老少皆然。苗族手镯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苗族手镯的佩戴方式也极具特色。贵州施洞苗族饰镯不以一对为限,实际佩戴多达四五对。从江苗族则以五对为套镯,排列于腕肘之间。 2、银戒指。苗族戒指的戒面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

12、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搂空花朵及绞藤等。对于佩戴位置没有明确规定。贵阳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须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一枚。 同其他银饰相比,传统的银戒指样式最少,流行面最窄。四、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1、银衣片。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银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压花,纹饰精美,用来装饰衣摆、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简单,用来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或者缝饰在主片排列的间隙中,起喧染及衬托作用。2、银围腰链。多数苗族地区盛行以围腰作为主要衣饰,其中部分地区俗以银链为围腰带。银围腰链多以梅花为链环造型,有单层、双层两种,两端同围腰的连接部为蝶、钱、

13、球等形象的银饰。3、银扣。银扣主要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区,男女皆用,分为带链银扣及银扣两种。带链银扣用于右大襟衣的前脚处,装饰性较强;银扣则多用于对襟衣,扣形花样较多,有梅花扣、 金瓜扣、铃挡扣、双球扣等,亦有以铜扣、锡扣代替者。五、背饰(包括银背吊、银背牌等)1、银背吊。银背吊分为实用性及装饰性两种。实用性银背吊又称背扣,流行于贵州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或为方形,重者可达三百余克。2、银背牌。装饰风格和效果颇类银衣。不过,银背牌是将组合银片缝在恃制的长方

14、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钉于衣背,穿卸比银衣更为方便,却缺少了几分银衣的雍容华贵。 六、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1、银腰带。银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当地叫银菩萨腰带,即把数十或上百个银菩萨分两排或三排缝缀在布腰带上。贵州省博物馆藏银腰带一件,其上105个银菩萨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显示出苗族银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2、银腰吊饰。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有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七、脚饰贵州黎平个别苗族地区有戴脚饰的习俗,脚饰为扭丝状,儿童佩戴用来避邪。八、苗银材质传统苗银工艺饰品是采用银合金制作的。主要是为了增加其美观度和亮度,合金的具体成分是银、白铜和镍,主要成分是银,银含量在一般在20%左右。手镯经戴过后,长期放置不戴,手镯表面金属会产生氧化反映,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变色,只须用软布或纸巾擦拭就可以光亮如新了。九、商业前景目前市场流行的苗族银制饰品主要是各类手镯、戒指、耳环、发簪以及长命吊锁等。由于其造型不同于其他一般的银饰品,所以很受都市女孩子的追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