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参考答案二.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410257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参考答案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作业参考答案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作业参考答案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业参考答案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参考答案二.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业参考答案二一、 填空题1杂乱线 单一线 圆形线 命名线2涂抹阶段 装饰阶段 再现和表现阶段3目的 要求4欣赏 绘画 手工二、 选择题1 A2 A3 A4 C三、 简答题1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2年幼的儿童思维受知觉的限制,只能知觉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不

2、能知觉到事物的所有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从全局考虑。这一特征常会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即年幼的儿童在绘画时不能将水平垂直关系作为稳定的参照构架,而是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个画面的水平垂直关系。从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体的水平垂直关系,到能够运用水平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构图,这一发展过程虽说几乎是一种跳跃式的过程,但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还似乎有些呆板和模式化。然而,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他们会逐渐地对自己的那种过多地使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构图表现出不满,试图运用倾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事物,使构图向更为高级的阶段发展。当儿童不仅能够在水平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里运用水

3、平线和垂直线表现事物,而且还能熟练地在此系统里运用不同倾斜度的线条表现事物时,儿童表现的能力就大大增加了。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第一,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美感性。第二,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第三,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

4、、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主要有审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四、论述题1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氛围三个阶段,即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幼儿用画笔描绘事物的初期,不大考虑画笔的色彩,什么色彩都行,这时的画一般都是单色的,经常是幼儿能得到什么颜色的画笔,画中就更多地出现什么颜色。渐渐地,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于是开始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用他们不喜欢的颜色。经过一个阶段的玩

5、色和较单调地运用色彩之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进入色彩运用的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多起来。此时,幼儿对色彩的运用,没有再现或表现的意图,主要是满足个人美感的需要,有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主要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气质特征之间的关联。约幼儿期末,第三个阶段开始了。有些幼儿会发出表现事物的客观颜色的愿望,也就是说,一些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但在那些大量地不使用固有色,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有大量的事物可供幼儿装饰和美化,满足他们的美感需要。幼儿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简单和原始,但并不

6、错误,相反,画面产生的独特的美感是值得欣赏的。艺术旨在表现人的情感,按照物体固有色赋色并不是美术的目标。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启发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感,鼓励他们大胆地运用色彩去“说话”。2、。 如何利用二维的媒介表现出物体的三维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一些方法,才能使平面的图形看起来有立体感。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例如在很多时候,幼儿用一个圆形或椭圆形代表人的头,这样的形象,缺乏各个面与深度关系,仅可见物体的重要视觉特征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连接。第二,正侧面同在。渐渐地,幼儿觉察到物体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善一些,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背面的东西都并列在画面上。第三,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在表现上的模糊性,追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从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单一面。第四,多面变形。多面变形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产生的。幼儿将一个形象的某些面变形,显示出物体的立体性。这种方式既包括了物体的多个面,又考虑到面与面的方向区别,形象的深度关系由此清晰起来。3主要围绕对话法实施中教师需注意的五点进行展开、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