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82952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春季学期语文古诗阅读专项复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这首诗是_代诗人_写的。诗中描写了_种景物,分别是_。表达了诗人_之情。2“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3从诗中的“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本诗所写的季节是_。4“急走”“追”这两个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_。5宿新市徐公店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_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_风光。()A.动静结合 早春B.动静结合晚春2. 阅读冲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_3. 阅读十五夜望月,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_2后人对王建的炼字的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_4. 课内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1朗诵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B.七八个/星天外C.听取/蛙声/一片D.旧时/茅店/社林边2词中描写的是_季节的景象。你是从_、_、_看出来的。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_4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石灰吟千锤万

4、击出深山,_。_,要留清白在人间。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代)诗人_。2诗句中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B.等闲:平常C.浑:浑浊3解释下列词语。(1)千锤万凿:_。(2)吟:_。(3)若等闲:_。4这是一首()诗。A.借景抒情B.托物言志C.借物喻理5这首诗中“烈火焚烧”与“_”形成鲜明对照,衬托出石灰石的顽强。6诗句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7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_)千锤万击,(_)烈火焚烧,(_)粉骨碎身,我(_)要留清白在人同。A即使B不管C无论D也8诗句“_,_”一语双关,借石灰石之口,表现了诗人_的追求。6. 阅读与理解。竹石(清)郑燮咬

5、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_尔:_2这首诗常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什么样的品格?_7. 阅读。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_2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_8.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重点字词。咬:_坚劲:_任:_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B.深山里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

6、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_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_9. 课内阅读。寒 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第三、四句写,则是转折。(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_(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_(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_10. 读诗句,完成练习。美丽江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_。南朝四百八十寺,_。1补充诗句。2这首诗第_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无边的画面;第_句给江南春色

7、增添了一份迷离的美。(填序号)3第句从_觉、_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江南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酒旗招展的景象。4“_”和“_”二字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5第句的描写角度是_,第句的描写角度是_。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6为了突出江南春色,作者选取了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赞美了_。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_1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雨后全无叶底花”中“全”的意思是_。2后两句诗中的“_”二字运用得很好,在诗中起转折作用,将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3这首诗

8、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12. 先补全诗句,再作答。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_。_,两山排闼送青来。1填空。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_3“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4诗中写景从_写到_,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5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13. 阅读理解。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A.日出江花红胜火B.风景旧曾谙C.江南好2下面的句子应该读出哪种语气。()

9、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A.欣喜若狂B.信赖和骄傲C.非常坚定 D.绝望和悲痛3同样是送别,不同的送别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离别情。李白送孟浩然是伫立江边,久久凝望:“_,唯见长江天际流。”而汪伦送李白则边走边唱,李白见此而作:“李白乘舟将欲行,_。”王维则以酒相送,他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言:“_,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在别董大中则说:“莫愁前路无知己,_。”我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说:“_,天涯若比邻。”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中庭地白树栖鸦_今夜月明人尽望_2前两句诗描写出了景物_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