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81665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转) 2007-07-26 14:0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潮起潮落,有高潮,也有低潮,曲折地向前发展的。在西方,有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和繁荣,也有中世纪的黑暗和萧条。我们四川古代历史发展同样有高潮和低潮。蒙文通先生在与我们谈及古代四川历史发展时就曾指出四川历史发展有三个高潮和低潮。现将我对四川历史发展的三个高潮和三个低潮的理解简述如下,以表对蒙先生缅怀之情。 第一次发展高潮 秦汉时期是四川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是四川古代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秦灭巴蜀后,在四川实行郡县制度,长期地、大批地向巴蜀移民,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入四川。特别是

2、李冰建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农业得到飞速发展,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从此四川地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赶上并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其后秦始皇依靠四川富裕的人力、财力,得以统一全国。 汉代四川社会得到迅速发展。西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四川仅有765048户,3514218口。到东汉永和三年(138年)已达到1175457户,47012250口,户数增加54,人口数增加34。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发展。使成都地区的农业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都会。蜀锦、蜀布,驰名中外。汉州、益州的漆器无论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盐业得到迅

3、速开发。临邛是西南的重工业城市,主要以冶铁闻名。从赵国等地迁徙到这里的卓氏、程郑等都以冶铁致富。其产品不仅供应巴蜀各地、西南各部,甚至远销越南等地。这里还以铸钱闻名。汉文帝时将该地区的铜山赐邓通。邓通钱亦尽通天下。随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四川的交通和商业都得到空前发展。而“文翁兴学”,在成都首创官学,更促进了四川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汉代四川更是人才辈出,产生了著名的天文学家落下闳,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严君平。就整体而言,汉代是四川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直到唐代才从整体上超过了汉代的发展水平。 第一次发展低潮 东汉末年的战乱,使全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四

4、川的社会经济发展,从三国到魏晋时期,总体上处于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成汉政权建立,四川历史发展则进入低潮期。 西晋惠帝时期,秦、雍二州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等六郡数万家,以连年饥荒就食汉中。汉中不能赈济,随后十余万口流民经剑阁入蜀,散布在益州的广汉、蜀、犍为等三郡内。这六郡流民种族复杂,主要是祖籍四川的板楯蛮,东汉末年内迁,散居陇右诸郡。其首领李特兄弟就是北迁板楯蛮的后裔。其后李特举兵反晋。李特死后,其子李雄于303年攻占成都,304年即帝位,建大成国。334年李雄病死,皇室内乱,争夺帝位。338年李寿攻克成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政权。346年东晋桓温伐蜀,347年汉

5、帝李势降晋。成汉政权在四川统治共47年。 六郡流民入蜀建立成汉政权后,巴蜀之民便大规模逃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成汉后期李势又招引仍然保留氏族制度、居住在牂牁的僚人十余万家入蜀,散居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犍为、梓潼等地,进一步迫使原巴蜀居民逃离四川。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到仅20-30万户。由于六郡流民和僚人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原土著的巴蜀之民,从根本上改变了巴蜀地区的民族构成和社会结构。其结果是阻碍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秦汉以来繁荣的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形成了四川历史发展的第一次低潮。 第二次发展高潮 唐宋时期是四川历史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在唐代,由于少数民族逐渐汉

6、化,大批汉族人口相继迁入,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四川地区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四川地区大约有200万户,1000万口左右。成都平原又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四川的农业生产,手工业中的纺织、盐业、茶业、造纸、雕印、造船、制糖,以及商业和交通都得到快速发展。成都又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商业都会。在文学领域,陈子昂对唐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李白更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反映现实生活,创造新的诗歌风格,扩大了诗歌境界,把唐诗推向高峰,被称为诗仙。寓居成都、夔州的杜甫,创作大量的诗歌,被称为诗圣。四川的绘画艺术更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京兆、东南和川内各种流派的

7、最杰出的画家聚居成都,创作出许多优秀绘画作品,成为唐画的中心。 唐末五代,社会经济受到一些破坏,而四川在前、后蜀政权的统治下,社会安定,社会发展基本上未受到影响。进入宋代,四川社会经济更是进入高度繁荣的时代。宋代四川的人口,在崇宁三年(1104年)达到198万户,按每户五口推算,约990万口。嘉定十六年(1223年),更是达到259万,约1295万口。这个数字是19世纪初期以前四川历史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时期。宋代成都地区和东南地区都是当时全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四川的农业、纺织业得到快速发展。茶叶产量跃居全国第一,茶马贸易长盛不衰。盐业生产自给有余。造纸、印刷驰名全国。商业高度繁荣,并在世界上产生了

8、最早的纸币益州交子。其后纸币被宋朝推广到全国各地。在社会经济各部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国家赋税收入中,盐、茶、酒税和商税等非农业税收入,已超过了农业税的收入,在官府的财政收入中占居主导地位。正是由于宋代四川经济高度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在南宋前期,四川能独撑川陕抗金战争,在南宋后期又能坚持抗蒙(元)战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直到宋朝被元朝灭亡,四川才被元军占领。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文化事业也得到空前发展,产生了以苏轼为首三苏父子驰名文坛的文学家,张栻、魏了翁等理学大师,范祖禹、李焘、李心传、王称、张唐英等一大批史学家。两宋四川科举及第高达3900余人,超过唐代和五代,也为元明所不及。两宋时期,可

9、说是四川古代人才最为辈出的时期。 第二次发展低潮 宋末元初是四川历史发展的第二次低潮。从绍定四年(1231年)蒙古军队攻入四川起,到1279年四川为元军全部占领止,四川内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蹂躏。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破坏性,在四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战争破坏了四川社会的和平与安宁,人民丧失了进行正常生产劳动的条件;战争使大量人民死伤、逃亡,失去了发展社会经济的人力资源;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使之丧失了进行再生产的经济条件。从北宋到南宋前期四川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和摧残,使其倒退和衰落。四川的人口大量锐减。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四川有259万户,到元朝统一后的至

10、元十九年(1282年),只剩下12万户。60年间减少了95以上。在人口锐减的过程中,素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府路遭受战祸的时间最长,元兵的屠杀也最为惨烈,人口锐减的比重也最大。由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的1139790户,减少到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的32912户,即减少了97以上。素称富庶乐土的四川,处处呈现满目荒凉、惨不忍睹的景象。过去的通都大邑,成为瓦砾之场;沃壤奥区,成为膏血之野。沃野千里,荡然无民。这给四川经济的衰落造成深远影响。到元代,四川行省的税粮数仅为16574石,不但大大低于经济发达的江浙、江西行省,而且也低于陕西、云南行省。四川税粮数不足全国税粮总数的1,居全国倒数第

11、三位。盐茶酒业到元代仍未得到恢复。宋代四川蓬勃发展起来的井盐业,在元代仅存盐场12处,共95井。宋代四川人多而井盐自给有余,元代四川人口比宋代减少95以上,还因盐井废坏,军民多食解盐(山西盐)。元代四川的酒课,在各行省中居倒数第三位,醋课居各行省中倒数第二位。商税不但大大低于江西、陕西等行省,甚至比甘肃行省还少。四川在宋代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中心和产茶中心,在元代也一落千丈,退居无足轻重的地位。终元之世,四川经济都未得到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次发展低潮 明朝的建立,四川经济步入了发展时期但始终未能形成发展高潮。由于晚明政治腐败,爆发了全国性农民起义。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

12、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宣告明朝的灭亡。同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建立清朝。与此同时,崇祯六年(1633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进入四川,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7年大西政权失败,但清军力量仅及保、顺二府地区,其余多数州县均为残明势力、地主武装和农民武装所掌握,争战不息。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最后失败,四川社会政局才全面转入正常。大约经过9年的平静,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爆发三藩之乱,吴三桂部队由云南入川。四川全境再度兵戈四起。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息,四川政局才真正进入持续稳定的新阶段。 从明末清初四川近四、五十年的战乱,城市变为废墟

13、,沃野变为荒土,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全省人口仅16090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仍只有18090户,估计全省在籍人口不足10万人。土地大量荒芜。顺治年间全省可耕地仅一万多顷,形成了四川古代史上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三次低潮。 第三次发展高潮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面对四川经济的破产,清王朝采取一系列休生养民、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造成了四川古代史上社会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顺治十年(1653年),准四川荒地听民开垦,官给牛种,酌量补还价值。康、雍时期进一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规定抛荒土地,任凭耕种,永占为业,五年起科。川民逃亡外省

14、者,给付引照和路费,准其返回原地,愿垦荒地亩者,给为永业。外省人户入川垦种者,准其入籍,并准其子弟参加入籍地区的科举考试。愿垦荒居住者,其开垦土地给为永业,亦准五年起科。同时又令招民事例,以300户为率,能如数安插者,各现任官不论俸满即升。一时间掀起了山西、陕西、甘肃、贵州、江西、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湖广等地民众移蜀浪潮,其中以湖广人最多,史称“湖广填四川”。这种大规模移民始于康熙中叶,一直持续到乾隆中叶才基本结束。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急速增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四川已有948万余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已达2625万余,超过了四川历史上的最高人口数。道光二十年(18

15、40年)更增加到3833万余人,四川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 这些外省移民,带来了各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四川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步入新的繁荣时期。农业上,四川重新成为全国重要水稻生产中心,川米在乾隆时期就销往湖广、东南地区。新的粮食作物,红苕、玉米已在全川普遍种植。经济作物迅速发展并开始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作物区。潼川、保宁、嘉定是著名的蚕丝产区;成都、保宁两府以及川南荣昌、隆昌一带是重要产麻区;什邡是重要的产烟区。区域性经济作物区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生产也相应扩大,并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成都、重庆、潼川、保宁、顺庆、嘉定是重要的丝织业产地,隆昌是麻织业中心。乾隆时川盐就已销楚。川南自流井区则是全川的产盐中心。这里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相适应,商业也繁荣起来,并形成了区域性的市场。而成都和重庆则是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教事业也欣欣向荣,培养出大批的进士、举人和生员士子,造就出了思想家费密、唐甄;散文家彭端淑;诗冠张问陶;戏剧理论家和诗人李调元。这一切都表明清代中叶是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期。 从古代四川历史发展的三次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