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407943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11(2016嘉兴基础测试)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 )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解析:选C。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诏令,且门下省给事中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于中书省起

2、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最终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2(2016衢州五校联考)自秦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帝集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下列史实与这一方式不符合的是( )A汉代形成“中朝” 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C明成祖设立内阁 D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解析:选B。注意材料设问是“不符合的是”,汉代中朝官员一般由亲信侍从担任,故A项不符合题意;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立是分割相权,不

3、涉及皇帝起用近臣,故B项符合题意;内阁大臣由大学士担任,作为咨询机构辅佐皇帝,故C项不符合题意;军机处办事人员为皇帝近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故D项不符合题意。3唐太宗一次对侍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这表明中书门下的职责之一是( )A匡正皇帝的过失 B传达执行皇帝意旨C替皇帝草拟政令 D审批决策机要事务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可看出是匡正皇帝过失,故A项正确;“比来惟觉阿旨顺情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表明“中书,门下”职责是谏诤而不是传达,故B项错误;“诏敕如有不稳

4、便,皆须执论”表明已拟政令,故C项错误;“皆须执论”“谏诤”表明不是审批决策,故D项错误。4(2016宁波五校联考)文献通考卷二十四国用考二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不相知。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 )A宰相专权 B强干弱枝C地方困弱 D过度分权解析:选D。材料中的中书、枢密院、三司都属于宰相,分割宰相权力,不是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强干弱枝反映的是宋代军队状况,材料涉及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B项概括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互不干涉,互不知晓,

5、皇帝高度集权,不是反映地方困弱,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财已匮乏,枢密院却不断招募军队;民已困乏,三司还不断增收赋税;中书看到民之困乏,却无法使枢密减兵等等,说明宋代宰相过度分权,只向上负责而互不干涉,互不知晓,导致议而未决,决而未发,故D项正确。5(2016绍兴模拟)御史制度发源于秦汉,定型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影响至现代。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确立中尉一职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B创设刺史定期到郡县和诸侯国巡查C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D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情况解析:选C。隋唐时期没有中尉一职,故A项错误;刺史是汉朝时创设,故B项错误;秦汉以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

6、,唐朝御史台主要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强调御史严格以法监察,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故C项正确;提点刑狱司是宋朝时期设立而不是隋唐时期,故D项错误。6(2016金华基础测试)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选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时认为:“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这一选官制度( )是世官制度的一种 是察举制度的延伸与门阀制度相适应 体现了“任人唯贤”A BC D解析:选C。材料中论述的是依靠门第选官,不是世官制,故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是汉代察举

7、制的延伸,故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与当时的门阀制度相适应,故正确;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选官,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7(2016福建漳州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要解决中国社会之积弊,则当使知识分子不再集中到政治一途,便该奖励工商业,使聪明才智转趋此道。”其中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 )A繁荣了春秋战国文化 B维护了秦汉政治统一C有利于贵族垄断政权 D推动了官僚政治发展解析:选D。使知识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是指科举制。科举制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B两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考试选官制度,推动官僚政治发展,故D项正确。8(2016安

8、徽江南十校联考)科举制自隋朝实行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B北宋时期大规模科举取士是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体现C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D清末废科举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一致拥护解析:选D。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它保证了官员的任免皆出自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宋统治者为防止武将篡权,大量任命文官为地方官,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统治者在科举中实行八股取士,固定文体格

9、式,这是对思想的一种禁锢,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一致拥护”说法过于绝对,且科举制为当时知识分子做官进仕的通道,不会得到知识分子的一致拥护。9(2016温州模拟)明史职官制记载:“内阁制票拟,不得不决与内监与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B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C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D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解析:选C。“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因此,“皇帝设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没有体现“互相牵制”,故B项错误;

10、从题干材料信息“内阁制票拟,不得不决与内监与批红,而相权转归寺人”“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宦官控制阁权,政治黑暗”,故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明代相权实际控制在宦官手中”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10(2016南京调研)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解析:选C。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阁臣的升降由

11、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故选C项。11(2016温州模拟)读图,该图反映的是( )A“西南夷”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B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C元代宣政院有效管辖了藏族地区D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解析:选D。地图中府厅的设置比较完备,不可能是“西南夷”进入中原版图的开始阶段,故A项错误;地图反映的是贵州“新疆六厅”,不是全国,故B项错误;地图中贵州“新疆六厅”不属于藏族地区,故C项错误;由图片中贵州地区府厅的设置,结合当时当地的土司制,可知反映的是雍正帝时期的“

12、改土归流”,故D项正确。12(2016武汉调研)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B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C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D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选B。依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通过依法确立的盟旗制度来管理蒙古地区,体现了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故B项正确;盟旗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但没有分而治之,因此排除C项;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属于其影响,故A、D两项错误,排除。13(2016合肥模

13、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刺史的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六条问事”是:第一条,势家豪族土地数量和住宅规模超过制度规定,依仗财大势强欺凌贫穷弱势者。第二条,“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诏令以牟私利,损害百姓利益,掠夺民脂民膏,聚敛财富,为非作歹。第三条,“二千石”不认真查明疑难案情、草率定案,胡乱杀人、怒则乱罚。喜则乱赏,烦扰苛暴,残民以逞,为百姓所痛恨,弄得天怒人怨,山崩石裂,灾异妖言并出。第四条,“二千石”选人用人不公,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任人唯亲,亲近信用顽劣奸诈之徒。第五条,“二千石”子弟仗势逞威摆阔,干预公务

14、,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员请托。第六条,“二千石”不讲公德,不顾体统,低三下四地巴结豪强,贿赂公行,破坏政令。(汉代郡守、国相年俸二千石谷物,所以常称他们为“二千石”)摘编自田九川历史上的“刺史巡视制度”材料二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曰:“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无所守。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掌管监察的御史),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

15、,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内容。(2)提炼材料二中明朝有关监察方面的主要信息。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势家豪族”“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材料中“六条问事”的内容概括为“行政、司法、用人及管教子弟、官德官风”等各个方面。(2)依据材料二中从“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可以归纳出“问责、纠正监察官员执法的失误”的答案;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的信息可以归结出“严格对待监察官员的选拔和追责”的答案。答案:(1)对象: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豪强地主。内容:行政、司法、用人及管教子弟、官德官风等各个方面。(2)信息:问责、纠正监察官员执法的失误;严格对待监察官员的选拔和追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