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假期作业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07008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假期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师假期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师假期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师假期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师假期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假期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假期作业(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师假期作业.精品文档.西市城区变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摘要:西市城区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然而这种快速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给学生带来许多心理问题,严重地妨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不容忽视,值得深思。我们试图通过对西市城区变化后小学的学生心理情况的调查,掌握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原因,深入研究,思考对策。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通过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达到教育、感染、交流、暗示目的,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心理素质

2、随着活动方式调节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力求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同化和顺应的新平衡,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接轨,以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关键词:西市城区变化、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一、问题的提出西市城区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西市区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小学一夜之间成为商贸城建设、城市化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少文化底蕴,学生的心理发展难以适应和达到变化后社会的要求,以及学校所倡导的规定素质,心理上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产生了焦虑、怯弱、自卑、孤僻等复杂心理。西市又是经商的热土,商贸的繁荣,流动人口的增加,各种观念的撞击,以及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大街小巷

3、的吆喝声、急冲冲的脚步,使许多学生心头涌上莫名其妙的烦燥,出现了心情郁闷、缺乏信心等心理体验,影响着学生智力正常发挥,也有碍于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面对因城区变化而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我们试图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掌握现阶段城区变化进程中学生心理的健康状况。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接轨,以适应新环境与新形势的需要。二、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通过现代社会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等文献的研究,认为:(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与儿童的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儿童的实际社会生活过程是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格式构成的综合一体化

4、的动力系统。在这个自动调节的反馈回路系统中,任一因素发生变动,会引起其它部分或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动力状态。所以环境的改变同人的活动方式是相适应的,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回路系统中,由于活动结果的返回传导,儿童变革客体活动方式会逐步适合于客体的特征和变化,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而儿童心理随着对活动方式调节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二)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而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平衡也只有在儿童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实现。对于刚刚降生的婴儿来说,环境中的自在之物就逐渐转化为儿童活动的对象,即客体,这部分的环境因素也就转化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三)

5、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某个活动格式一旦形成,他就有运用这个格式去控制环境的内在需要,力求把他所接触到的新东西同化到已有的活动格式中。当原有的格式同化不了新的事物,或不能顺应客体的特征和变化,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引起儿童内心的紧张,使他体验到重建主客体之间新平衡的需要,并因此而调整旧格式,或创建新格式,力求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同化和顺应之间的新平衡,并由此推动儿童心理的发展。(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心理发展主要是在其内因基础上、由适合于他们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三、研究与分析(一)调查编制心理调

6、查试卷,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摸清底细,对症下药。因国内外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较少,也没有专业性量表可用,我们参照西市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测题结合研究目标,编制了调查试卷,对我区部分学校近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信度与效果检验达到可接受的范围,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初步认定、评价,综合情况如下:1、经调查发现31.6%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恐惧、强迫意念等);42.7%的做事畏缩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小事情过分担忧;29.8%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11.2%的学生表现为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和忧郁等症状,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2

7、、调查显示35.4%的学生认为西市城区变化后,社会公共秩序,如遵守交通规则、环境卫生、市民规范要求对他们生活带了压力和不便;13.8%的学生认为这些要求太苛刻,愿意回到原来无拘无束的生活.3、城区变化后,随着城区学校的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学校办学品位提高的需要,对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的提高,27.3%的经常学生有焦虑、逃避、自卑等不良情感体验;15.1%的学生认为学校礼仪教育、环境卫生教育要求太高,有抵触的情绪;9.1%的学生反对这种教育。(二)分析1、西市区是具有浓厚商贸特色的新兴城市,人口流动量大,其中来西市打工、经商占绝大多数,他们文化层次一般都不高,在追求利润和效率的今天,商贸的繁荣,城市

8、建设的需要,西市区充满嘈杂和噪音,车水马龙的车辆,大包小袋和急冲冲的脚步声,热火朝天工地和沉闷的建筑机械声,各种观念的激烈撞击,加上文化气息的淡薄,这些因素,使许多学生偏离了正常的心理状态,奏响心理不和谐的音符,增大了学生心理陷入不平衡状态的可能,对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2、随着经济的发展,西市城区建设日新月异,阔宽的市府大道、得胜大道、平安路,西市实现了城市化的交通管理。各交通路口增设红绿灯,过马路听从交警指挥,看信号灯,不随地吐痰、丢纸屑、倒垃圾等市民规范,对一直生活在旧城区、只图方便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有了一定的约束,于是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从心理学方面分析,个体常态行为基本上与

9、价值观念、道德水平、人格特征相一致。西市在短时间的变化,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个性的行为一旦受挫折,欲望不能满足受到威胁,则个性的心理进入不平衡的状态,就容易产生压抑、恐惧、矛盾等心理体验。3、随着办学品位的提高,社会和学校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行为规范、礼仪教育、环境卫生等,由于西市人口来自四面八方,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高低,导致子女在思想行为和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上原小学的不同习气的存在,使教育环境产生差异,造成学生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导致行动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的偏离;要么是情感的发展跟不上,使得知与行发展失去生机和活力;要

10、么意志过程跟不上,造成情感的脆弱和言与行的脱节。一句话,就是自我发展和外部要求的不一致,由于自身发展和自我要求偏低,因而感到外部要求过高,感到不适应和矛盾。四、思考与对策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并具阶段性的连续过程,在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动作图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过程,就形成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个体在生活中会不断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严重或长期地陷入这种状态,否则会损害自我,不利于适应环境,学校的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全面的渗透,理性的分析,避

11、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护心理平和、积极、顺畅。主要方法有: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完善教育网络。邀请专家来校作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全体教师了解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掌握心理教育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2、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的推进。首先,我们将心理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如在二至六年级每星期开设一节的心理辅导课,还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本学科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班主任团队活动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心理知识方面教育。3、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净化、美术环境,布置宣传橱窗,开设红领巾广播台,突出文化氛围,加强交流活动,努

12、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展潜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健全人格的环境,并在些基础上,加强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培养,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4、考虑到个别同学可能仍存在心理障碍,学校开设悄悄话信箱,由课题组老师负责。让这些学生把心中的烦恼、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通过书信形式向老师提出,教师通过书信给予指导、解答,如果愿意,通过个别的面诊、咨询,消除忧虑,并通过悄悄话形式,了解到有些后进生在心理上承受社会和学校的过重压力,于是,我们通过学校支持、班主任老师的配合,对个别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减少压力,使其逐步顺应新环境的需要。(二)抓规范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的四个层次,而“知

13、”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认识之后,才有所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知促行,行又巩固知,具体措施:1、讲解规范和礼仪要求与行为分析相结合;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对学生进行讲解;如见到客人要大方,要热情并具有礼貌,请求别人给予帮助时要说“请”;当别人对自己说歉意时要说“没关系”;进教师办公室要喊报告和敲门;通过这些例子,使学生从语言和行为上体会礼貌“概念”的真正含义。与些同时,还结合学生行为正反的事例进行培析,帮助他们对规范和礼仪进一步理解和落实。2、学习交通规则和市民守则,增强学生的市民意识,邀请交警队同志来校作交通规则知识的讲座,交通事故图片的展览,增强学生交通

14、安全意识,组织学生学习市民守则,使学生明确其要求,开展争做文明小市民活动。3、创设情境进行训练。小学生可塑大、稳定性小、模仿性强、感觉灵敏,要从情感体验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采、趣味浓郁的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如编行为规范小品,“三句半”,“当一日交警员”,“一日监督员”,“小卫生员”等或建立模拟法庭活动,使其意识和行为得到强化。(三)开展自我教育活动,锤炼学生的心理。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学校十分注重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把学生放在行为规范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育,锤炼学生心理素质,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1、自我

15、理解。学生行为表现有缺陷,而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这是在教育中最到的经常性问题。这时我们要根据他的实际毛病,设置有针对性的障碍或组织看针对性的录像,让其发现自身毛病,加深自我理解。2、自我承诺。每位学生刚进校门时,总希望自己能成为好学生经常受老师夸奖。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学期初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行为表现决心书,放在文具盒中,时时起到激励作用,并组织“自我承诺演讲赛”,向全校师生承诺、制造压力。3、自我监督。把小学生行为规范20条,贴在每位学生桌子角上,启发学生自我监督。4、自我评价。开展互评、自评活动。制订“行为规范养成评价要求”,每月组织学生对照要求互评、自评,找出差距和自我存在问题,集体分析。5

16、、自我调整。组织教师与之谈心,帮助学生找到调整心理契机和行为原因,教给学生自我调整的方法,促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6、自我完善。当学生达到某一行为标准后,要鼓励学生自我完善,使其会学习、会做人,达到我们培养的目标。(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心理的接轨。社会活动对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新水平将在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新结构。前苏联心理学家昂节夫认为直接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是儿童生活本身,是生活真实过程的发展,也是儿童活动的发展。因此,儿童活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因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因素的逐渐衰亡,决定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已有的某些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新的活动中得到改造,原来没有一些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则在新的活动中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