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405973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对民生问题的哲学分析一、我国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一)“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地位民生一词自古有之,简而言之,其是指人民的生计与生活。民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的人民有每个时代的民生诉求,每个时代的政府面临不同的时代问题。在当代,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成为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生、关注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体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民生问题,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对构建和

2、谐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现阶段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任务,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我国政府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3、,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这些都是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解决。二. 我国重视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一)从矛盾原理的角度分析我国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是始终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今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决定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民生问题就是其表现之一

4、,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忽视放任这些矛盾的存在势必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或者更为严重的后果。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加大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力度,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解决民生问题是其他问题的重要基础。现在十七大报告突出民生问题,是发自民意,符合民意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出我党执政的高度自觉意识。党和政府加强民生建设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有利于矛盾的缓和与解决(二)从联系原理角度分析我国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联系。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和改善民生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之间平同样存在着密切的

5、联系,国家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继而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角度分析我国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党和政府加强民生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四)从发展原理角度分析我国重视民生问题的原因质变和量变是相

6、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国家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正是在积极进行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将促成质变,实现社会飞速发展。另外,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离开人的、与人相对立的、外在于人的社会,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人的发展问题,即民生问题。(五)从理论逻辑角度分析,我国要改善民生的学理依据和理由1、是体现共产党人宗旨的根本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

7、旨就是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和富裕幸福。当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境遇的资本主义社会时,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摧毁剥削制度;当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就应当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是体现和落实共产党人使命和宗旨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2、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协调、统一地全面发展。从逻辑在先的意义上说, 生理先于心理、物质先于精神、存在先于本质。因此,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3、是检验是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尺度。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

8、为本, 而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 民生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问题, 因而成为检验是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尺度。三、对改善民生的建议(一)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方面出现过的错误实践1、体制性目标。建国以后,摧毁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历史任务被紧锣密鼓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为解决所有制问题,我国不顾生产力水平盲目拔高生产关系,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刮起共产风,推行穷过渡,追求纯之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2、政治性目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领导人认

9、为单有经济战线(即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一个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会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使得我国出现了错误的发展路线。3、经济性目标。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部分地区过于追求经济效率, 使得一些人文的、价值的因素就有意或无意地被忽视了。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遮蔽了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 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分化的加剧、人道价值的缺失等发展的困境和危机。历史经验告诫我们: 社会主义的

10、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不是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盲目拔高生产关系,不是离开经济基础急于发动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也不是追求经济增长和累积财富的单一向度,而是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一句话,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是为了改善和保障民生。(二)从现阶段来看,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1、协调解决好民生各方面问题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民生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安定、教育和人才公平、社会公正,只有协调解决好以上五大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改善民生,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矫

11、正度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历史上看, GDP (国内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指标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达国家所信奉的评价尺度。在这种以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发展观的导向下,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人格状态失衡等社会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相继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指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不丹政府的国民幸福总值、英国的国民发展指数等,这些发展指标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协调的综合统一。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导致了经济增长一条腿长、社会进步一条腿短的后果。因此, 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创设经济

12、社会健康发展指标体系, 确保经济社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3、完善利益共享的均衡机制,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由于在改革过程中效率优先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政策效应的负面影响,目前社会呈现出利益结构失衡的格局。为此,应当按照社会公平的构建原则,完善利益共享的均衡机制,设计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地区、行业及群体之间的平衡,确保各个利益群体的贡献及利益需求得到合理体现,实现各个群体民生权益的整体增进,落实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4、建设公共财政的制度正义,彰显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

13、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要求财政职能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目前计。在我国,财政支出通常是由行政权力决定的。建立公共财政的民主决策机制,就是为了堵塞权力随意支配公共支出的制度缺口。另外,坚持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一方面,必须加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比重,体现公共财政的固有性质;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公共物品投入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政策取向, 落实再分配的目标要求。5、确立利益表达的畅通机制, 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步伐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14、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公正地兼顾各方利益,必须赋予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博弈的社会权利和平等地位。在现阶段,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公共权力和社会大众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公共权力主体有责任建立利益表达的畅通机制,为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提供制度性平台, 使各利益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进入公共决策视野。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应当增强利益表达的主体意识。说到底,利益表达是与民主政治不可分割的。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越高,民主越充分,那么有利于弱势群体的制度安排就越容易形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民主的问题。从终极源泉上看, 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承担起改善民生这个社会主义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的根本力量, 然而在施政与服务的层面, 国家公共权力才是改善民生的现实主体。公共权力主体应当认清社会的民生目标,把握发展的民生导向,体恤民生之艰,施行民生善政,推进自身由管理型、增长型向服务型、民生型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