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04055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3篇】 1.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生平及创作背景。 2、绽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育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预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沟通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沟通。(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日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

2、”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思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擅长描写自然风光。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索。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单独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

3、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惦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独孤独,因此,比平常更加思念亲人。) 3、绽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单独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妙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4、情。(诗中表达了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设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许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教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2.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日记两则 教学目标 1、识写本课9个生字,复习以前记字的根本方法。 2、试着依据旁批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的观看方法。 3、初步学习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学习体会,领悟简洁的表达方法。 4、学习写日记的方法、格式,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激发儿童记日记

5、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旁批读懂课文。 2、了解日记的要求和方法,知道日记的内容可以写哪些。 教学难点 学习多角度观看事物的方法。 教学预备 学生:搜集小动物的生殖过程的资料、图片,自制生字卡片。 教师:母鸡孵蛋的挂图或录像带、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争论谈话:说说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2、小鸡是鸡妈妈生出来的吗? 3、看挂图(或录像):这只大母鸡在干什么? 4、小鸡是怎样从鸡蛋壳里钻出来的呢?有一个小朋友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一起随他去看看。板书课文题目日记两则。 二、自读课文,初知大意 1、自己选择喜爱的方式读课文,随文识字。 2、生

6、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间相互抽认。 3、开火车认读生字,师正音。 4、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想方法解决,然后小组沟通。 5、课文主要讲什么事?(能说大意即可) 三、借助旁批,自读课文 1、生认真阅读两则日记,集体沟通自己的发觉:和前面的课文比一比,日记有哪些不同? (1)日记没有题目。 (2)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记日记的日期和天气状况。 (3)内容是当天发生的好玩的事或自己的新发觉。 2、生小声或不出声读第一则日记。争论:“我”为什么要登记这件事? (1)生读文争论,师巡回指导。 (2)抓住重点词语“奇怪地问”“真想亲眼看看”,引导生体会登记母鸡孵小鸡的事,是由于

7、感兴趣。 (3)师小结:日记就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登记来,多有意思呀! 3、生默读其次则日记,结合旁批读懂“小鸡怎样出壳的”。 (1)用“”勾画出描写所见、所听、所想的句子。 (2)请生把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同桌,相机助生理解不懂的词句。 (3)全班争论:小鸡出壳的过程。 板书: 听:嗒、嗒嗒看:硬喙、小脑袋想:帮、剥 (4)争论:是怎样从多角度观看事物的? (5)学生争论总结:写日记还可以怎么写? 4、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把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四、小结提炼,了解写日记的好处 五、稳固生字,学习写字 六、实践活动 写一则日记,尝试写日记的欢乐,然后评一评,看谁写得好!

8、 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读懂课文,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所蕴含的道理。 3、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两个成语故事。 4、有学习成语、乐观应用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积存并敏捷应用两个成语。 教学预备 1、教学挂图。 2、查找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成语,引入课文题目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有故事的成语和好玩的成语,你们还能记起来吗? 生说出成语。 师: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非常有特色的宝藏,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好玩的故事

9、,今日,我们来学习两个成语故事,“水滴石穿”“守株待兔”。(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意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己读通课文,遇到不熟悉的字想方法解决。 (2)勾出本课生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等形式把握生字音、形、义。 (4)正确书写本课8个生字。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讲了什么故事。 (2)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成语故事。 三、分别重点学习“水滴石穿”“守株待兔” 1、学习“水滴石穿”。 (1)同桌练习分角色读故事,想象当时的情景。 (2)抽查、评价。要领:读出石阶轻视的语气,水滴自信的语气

10、。 (3)仿照文中句子,练习用“是还是”“既也”说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拓展延长。 教师介绍几个与“水滴石穿”寓意相近的成语;学生联系生活讲一讲“水滴石穿”的事例。 2、学习“守株待兔”。 (1)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中,教师将与你们再次点击一个成语。(板书:守株待兔) 提出学习目标: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2)(出示挂图)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纳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留意生字的读音,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同桌合作读课文,学习生字“夫”“窜”“撞”。 全班沟通,通过做动作理解“窜”“撞”的意思,让学生讲讲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相机板书:偶得野兔

11、) 结合挂图,理解“株”“待”“守株待兔”的本意。 “株”,树桩。随即学习生字“桩”,再次看图理解“桩”,并给它扩词。 (3)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再一次读课文,重点体会第2段中农夫的心情。 自己勾出写农夫心理活动的句子,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应当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读。 请学生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评价评价,谁读得好。 结合最终一句(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把动作神态加上去,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结合挂图,想一想,说一说,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依据学生的答复,师相机板书:心存幸运。 (4)读想结合,背诵表演 自读第3段,体会农夫感情。 把农夫心中的盼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可以加上动作说。 读最终两句话:等啊等啊,日子一每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观察。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想一想,此时此刻,农夫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应当怎样读。(难过、难受、懊悔) 你想对这个农夫说什么?小组争论。 每一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沟通。(板书:一事无成) 再读这一段,想一想,农夫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盼望绝望)应当怎样读呢? 演一演这个故事。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努力做事,心存幸运,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外作业 1、课外阅读几则寓言故事。 2、自主积存更多的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