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4008492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防治基本知识.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世纪传染病防治形势与任务华西临床医学院感染性疾病中心 刘自贵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及寄生虫感染人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disease),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有传染性。由寄生虫(原虫或蠕虫等)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寄生虫病。经性行为将病原体传给对方的传染病称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传染病曾给人类造成很大灾难。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缺医少药,

2、贫病交加,民不聊生,致使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流行猖獗,伤寒、痢疾、白喉、血吸寄虫病等广泛流行。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指引下,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在我国虽然传染病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发病率仍然较高。有些已被基本消灭或曾经被控制的传染病有可能再度发生或流行。从全球而言,不断出现新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进一步

3、加强。一、传染病种类、法定传染病 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种类较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有37种,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甲类传染病有2种,包括霍乱、鼠疫。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丝虫病、包虫病、麻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4、,以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性传播疾病 包括梅毒、淋病、软性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也称腹股沟淋巴肉芽肿)、性病性肉芽肿(也称腹股沟肉芽肿)。近年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白色念珠菌、支原体、人疥螨、阿米巴原虫等至少30多种病原体可经性行为传播引起疾病。二、传染病流行形势 1996年WHO宣布“处于全球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多种传染病死灰复燃,其中最严重者为结核病、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鼠疫等。新发现的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拉沙热、出血性大肠埃西菌O157:H7感染等逐年增多,其中艾

5、滋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我国传染病种类多,有的病原感染率高,有的病情危重,有的慢性化突出。人体寄生虫56种,约7亿人受感染,总感染率达60以上。病毒肝炎、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霍乱、鼠疫、麻疹、白喉及寄生虫病等是新世纪威胁我国的主要传染病。、甲类传染病1鼠疫 90年代以来发病率明显增加,处于自然周期复发阶段。19801994年25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18739例,死亡1852例。其中19901994年占45%,以非洲、亚洲、美洲发病最多。亚洲以越南、尼泊尔、缅甸、印度和蒙古等国为主。我国主要发生在西北高原与云南等地。2霍乱 18171923年6次大流行, 我国大小流行100余次。1905年埃及西

6、奈半岛首次分离出埃尔托(El Tor)霍乱弧菌,19371960印尼发生5次副霍乱小流行,1961年来蔓延至亚洲、非洲及欧洲。1992年印度发现O139霍乱,1993年46月波及泰国、巴基斯坦、尼泊尔、英格兰、美国、日本、德国和我国边境地区。近年我国新疆、海南、淅江、广东、湖南等地有O139型霍乱病例和小型暴发流行。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消化道传播为主,生活接触与苍蝇也起重要作用。人群普遍易感,夏秋季发病为主。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 目前认为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大的急性肺部炎症。早期临床表现与一般病毒性肺炎相

7、似,突出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加速、气促,肺部囉音或有肺实变体征之一。严重病例可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休克、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被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本病从2002年11月起在我国局部地区发生流行,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典型肺炎及已知的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及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所致的非典型肺炎均不相同,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乙类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遍及全球。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据30个省、

8、直辖市、自治区的45个疾病监测点调查发现,甲型肝炎病毒(HAV)人群总感染率为80.9%,乙型肝炎病毒(HBV)总感染率为57.6%,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8%,丙型肝炎病毒(HCV)总感染率为3.2%,HBsAg携带者中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V)检出率为1.15%,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阳性率为18.1%。此外,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病例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我国是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的高发区。特别是乙型肝炎流行广泛,每年新患急性乙型肝炎120万例,慢性病例达1200余万,每年死于肝病者30万人。育龄妇女HBsAg阳性率7%,按围生期传播率40%计算,

9、每年有60万新生儿成为HBsAg携带者,其中1/5可以发展成慢性肝炎。2伤寒 世界各地均有伤寒病例报告,总发病率为0.5%。以热带、亚热带为常见。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东南亚每年约有700万人发病,有些地区死亡率达12%。延误诊治和耐药伤寒杆菌感染是导致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我国城市伤寒多为散发,农村呈灶性分布,可出现小爆发流行。农村伤寒发病率高于城市。3艾滋病 自1981年6月美国CDC首次报告洛杉矶5例艾滋病(AIDS)以来,全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不断增加,至2003年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I感染者。累计HIV/AIDS达7000万人,已有2800万人死于AIDS

10、,还存活的HIV感染者4200万。每年新增HIV感染者600万人、每天1.4万人、分钟11人。其中,妇女感染超过40%,每年可使60万婴儿受感染。因丧母或丧双亲的AIDS孤儿1320万。流行最严重的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乌干达、尼日利亚及肯尼亚等感染者均超过100万。亚洲HIV感染率较欧美、非洲低得多,但呈上升趋势,感染者达726万人,其中印度已超过450万人。南亚和东南亚HIV流行日趋严重,其中泰国HIV感染者80万。仅2003年亚太地区HIV感染者达100万,死亡50万人。北美和西欧HIV流行呈下降趋势,现有HIV感染者200万人,其中美国有90万。俄罗斯HIV感染者超过100万人。据联

11、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到2010年全球HIV感染者将超过1亿人。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95年新感染报告例数是前十年的总和,至2002年12月,累计报告感染者40560人;2003年前7个月AIDS 发病人数为531例,死亡152例,发病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增长64.6%及50.49%。估计实际感染者累计超过100万人,其中AIDS有20万例,已死亡12万人。预计至2010年HIV感染者可能达到1000万人。流行区涉及31省、市、自治区,主要在农村,青壮年占80以上。HIV感染者最多的省份为云南、新缰、广西、四川、广东、北京、河北等。有艾滋病疫情暴发的“巨大危险”。高危人群为静脉药瘾者、

12、卖淫嫖娼者、同性恋者、配偶一方HIV感染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4淋病 世界广泛流行,以欧美和非洲各国为甚,美国1983年为20000例。我国发病率居高不下,1998年为229130例,发病率为23.97/10万,比1997年增加23.34%,占国内性传播疾病的第一位。每年新发病例30万以上。尤其有50%80%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而漏诊,长期排菌,使更多的人感染淋球菌。目前发病率仅次于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居法定传染病的第三位。不同人群流行差异较大,患病率最高的是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低的独居青年(1530岁)。淋球菌感染与性生活混乱呈正相关系。也可经过污染的床上用品、毛巾、浴盆等间接感染

13、。5梅毒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其流行受社会环境、道德观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经济壮况等因素的影响。近100年来,各国均在下降,美国1957年发病率降至4/10万。但近50年来,发病率呈回升趋势,仅1988年就达103437例。我国19901994年报告507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4/10万,年平均增长率为23.06%,呈高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06年淋病和梅毒的发病数将占甲、乙两类传染病的50%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患病者占73.21%,职业分布高低依次为:个体者、农民、待业者、驾驶员、供销员和工人。新疆、陕西、甘肃等有持续多年的较高发病率,天津、厦门、福州等地近年呈直线上升趋势,

14、桂林等旅游城市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本病世界散发流行。欧美发病率呈持续低水平状态,大约为1/10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常年呈地方性流行,旱季发病率高,以青少年为主,严重时发病率可达36/10万。我国各地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与居住条件、健康状况及隐性感染机会等均有关系。主要为冬春季多发,34月为发病高峰。35年小流行,810年大流行。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7炭疽 在北美、西欧、大洋洲兽类及人类炭疽曾几乎消失,近年也有病例报告。南美洲、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牧区呈地方性流行,每年发病1020万例。近30年来因各国毛皮加工业高度集中,炭疽也暴发于一些城市,成为重要的职业病之一。传

15、染源为牛、马、羊、骆驼等病畜。经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播。8.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是家禽和野禽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一直在全球流行。强毒株H5N1亚型感染,可致大流行,造成大量禽类死亡和重大经济损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人禽流感)自2003年以来,在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近300例。我国2005年11月至2007年共30例,病死率50%。密切接触病禽的人可感染发病。尚无人传染人证据,亦尚未发生人类的禽流感流行。 、丙类传染病1结核病 目前全球20亿人受结核杆菌感染,其中5000万人感染耐药结核杆菌。每年新发生结核800万例,其中

16、3%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有关。现病患者2000多万例,其中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22个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居世界第二位,结核感染者约5亿人,肺结核患者600多万,其中有传染性者约200万。每年死于结核病者约25万人,是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2倍。不同省、市、自治区之间患病率相差2530倍,内陆高于沿海省市,西北及西南的一些民族地区也较高,城市与乡村肺结核患病率比例为1:2.41:2.8。2血吸虫病 目前血吸虫病发病率有所增高,尚未控制血吸虫传播的108个县(市、区)集中分布在湖沼地区,动物宿主多,钉螺分布广,受环境因素影响大。长江中下游洪灾频发,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可使生态环境重大改变,可使流行区扩大,人、畜感染加剧。 其他传染病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由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引起的全身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