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400818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行乞行为的思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现代行乞行为背后的思考姓名: 蒋长山学号: 107077专业: 土木工程(职教师资)联系方式: 上学时间: 周二(晚)任课教师: 黄国庆承诺书我承诺:我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通过学习、研究所获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涉及任何她人创作的、已公开刊登或者没有公开刊登的作品内容。本论文的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当。承诺人:现代行乞行为背后的思考引言近期,闲暇之际,在各大网站新闻和博客论坛上浏览到多种有关行乞的新闻。新闻一:职业行乞者频对社会救济说“不“11月下旬,北京市气温持续走低,各城区救济管理站开始为街头流浪人员准

2、备过冬衣物、食品,增长上街积极救济频次。但据西城区救济站不完全记录,辖区内近八成流浪人员不肯接受救济。工作人员救济时,偶尔还会被骂,送往救济站,被流浪人员称作“破了财路”。新闻二:女大学生街头行乞:讨房子讨工作讨老公11月23日,河北邢台市一名红衣女子在泉北大街天厦嘉园对面的便道上铺设手写“讨房子、讨工作、讨老公”标语,当街乞讨。记者在现场从红衣女子口中得知,她姓赵,今年35岁,大学毕业后始终独自生活,虽然有一份月收入1000多元的工作,但除去平常开销后所剩无几,因此对于想要一套属于自己房子的她,“购房梦”显得遥不可及。然而坚持“购房梦”的她,想出靠流浪乞讨圆梦的措施。新闻三:“竞争“加大,行

3、乞生活越感艰难浙江桐乡市市区东兴街与城河路交叉口、或时代广场等人多热闹的地段,常常看到这样一位老人,她头发花白,胡须一大把,手里一把陈旧的二胡拉出悠扬而略带沧桑的旋律。老人面前摆放着一种杯子,杯子里面及周边散落着某些硬币零钞。附近几种商铺的业主告诉记者,老人在这一带行乞已有些年头了,她在这边行乞时,只听到她拉二胡的声音,但从没见过她向路人伸手要钱。目前乞丐挺多的,估计老人“讨”到的钱也没多少。虽然这些类似新闻早已屡见不鲜,但每每看罢之后总会感慨万千,思路翻涌。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而行乞者作为众多社会成员之一,每天都会和我们插肩而过。大街边,地铁站,火车上,风景区各个角落,多种场合,她

4、们都会以“行乞者”的身份浮现,无论是与主调和谐或是不和谐,她们都客观存在并为众人所接受,千百年来未曾变化。纵然是在生产力已相对发达的今天,行乞者的数量也是有增无减。并且在当今创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和不稳定因素的她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加强,不容忽视。对于她们,我们也始终在同情,在关注,也在援助,享有自己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步也予以她们温暖和关怀。说到这里,似乎一切都在顺其自然地和谐共处,她们行乞,我们施舍,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是的,这样一种行乞和施舍的主客体关系,如果就这样默契地存在或是延续下去,本不必置议的。然而时至今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历史的进步,作为行乞者的她

5、们似乎也在随之“进步”,行乞者的成分已徐徐地演变得不那么纯正,她们中的部分人已也许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代表,而是投机倒把的骗子。那么我们的角色也必然随之变化,由善良热心的施舍者,也许变成了上当被骗的受害者。这让作为主体的我们很苦恼,面对一种行乞者,在施舍后的那一刻会不禁在心头画上一种问号,我们是在做善事还是在被骗。想到这里,原本协助她们带来的快乐也被冲淡了许多。的确,如果这个彼此默契的法则一旦被打破,我们是无法忍受的,我们可以乐善好施,但不代表我们乐意上当被骗。事到如今,我们只得从施舍者的身份中跳出来,好好地审视这样一种群体,去挖掘和思考,找出缘故,而后竭力去弥补之间的嫌隙,得以让这种默契延续下去

6、!一、现代行乞者群体成分的转变部分人群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缺失我们先来看一组资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专家李迎生曾牵头进行为期2年的调查,对救济站工作人员、救济对象和街头乞讨者进行进一步访谈,并选择个案进行全天跟踪观测。在其问卷调查中,51.2%的人员是通过工作人员劝告后,才选择接受救济。并且该调研援引的数据显示,1980年前,因生活困难沦为乞丐的人员约占乞丐总数的80%,到80年代末锐减至20%,改革开放至今,该数据已经越来越小。“对于职业行乞者,进入救济站就等于断了财路。”李专家如是说。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人是行乞者吗?怎么会这样?”是的,回归本源,我们是该想想什么是行乞者。行乞者,

7、又称为乞丐,叫花子。乞丐在国内上古文字中,最早以单音词浮现。“乞”在金文字中的意思是乞求、求讨,同步又可用为反义,指予以。“丐”又作“句”(gai丐),在甲骨卜辞中多作祭祀用词,指向神灵乞求。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乞求和予以。乞丐的群体构造大类重要是两种,一种是的确有由于肢体残障,失去了劳动能力的,或是家庭破败、贫病交加、完全失去生活依托的,又或是孤苦弃儿,鳏寡无依,只得靠人施舍赖觉得生的人。而另一种就是游手好闲的市井无赖,尚有些流氓痞棍、逃犯流贼,这些人也是乞丐一类。固然也有特例,像某些遇到特殊困难、流落他乡不得已靠临时行乞度过难关的人,像古时的伍子胥,乃至至圣孔子等许多文人雅士在某些时段也均有过

8、类似行乞的经历。无可置疑,行乞者的身份重要是社会底层的人员,迫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在当今,像新闻中和上述资料中提及同样,行乞者中已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她们敢于做乞丐,乐于做乞丐,一辈子做乞丐,把做乞丐当作一种职业。现代行乞者群体身份已经由此前的弱势群体变为了目前的小部分是弱势群体,大部分非弱势群体的境地。目前社会上有许多这种现象,好多人原本有一份工作,虽然这份工作也许不尽人意,但这些人乐意放弃这份职业,而堂堂正正,毫无愧疚地走进了行乞的队伍中的一员。在我们看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为什么这些人明明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却要放弃身段,放下尊严去做一种向别人伸手乞讨的人呢!这

9、个问题,从更加进一步地层面去思考。这个内在因素是她们思想领域的错误人生价值观的缺失。在她们自己内心,生活即是生存,做什么不重要,过得好最重要。她们是以人生享乐为目的的,只要自己可以少干活,多享有,那么人生就是成功的。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因此现代行乞者的群体越来越多的不是弱势群体,其中混入了越来越多的投机倒把的骗子。她们的精力没有用来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用来思考如何设计更好的场景让人们相信自己,如何骗取更多的人的同情和施舍。更有甚者,有人还觉得行乞是一种学问,对于如何可以乞得更多的钱财看作是一门技巧,谋生的技能。这是多么可悲,大学生、工人,一种个原本为社会建设的劳动力,就这样变成

10、了彻底的消费者。她们的这种人生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和缺失,丧失了追求,丧失了梦想,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人生价值观在她们心中是一句标语,“务实”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二、现代部分行乞者动机的转变拜金和不劳而获思想的膨胀 在当今商业气息如此浓厚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多的为利所驱,我们如此,行乞者亦如此。网上有这样一段热议“街头行乞,是生活所迫还是为了致富。”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竟觉得行乞是一种职业,是致富的手段。而有数据也阐明每一次办活动,行乞者的数量会大大增长,而行乞者也称一次能乞得数百元,着实可观。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邱伟坚决地说“成都的流浪乞讨人员90%以上都是职业乞丐。”可见,

11、如今行乞者的队伍已经在膨胀,膨胀的人员绝大多数并不是由于生活所迫,而是为了赚钱致富。在各个场合,总有行乞者的身影,她们或化是钱财丢失讨钱坐车回家的,或是化作与家人失散、讨钱打电话的,又或是化作外出旅行钱财花完、讨钱吃饭的,多种各样层出不穷。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此脸不红心不跳的说白,真的让人相信不是,不相信也不是。 现当下,金钱的力量愈显突出,为此部分人群的目光一致地“向钱看”。她们心中拜金主义情绪越来越浓,只要可以致富,纵然是放下身段、放下自尊,她们也“在所不惜”。追求物质富裕本无可厚非,由于这本也是证明自己能力和为国家建设出力的一种体现。但是,行乞者这种运用人们同情心,可以说是骗取钱财的手

12、段却是为我们所唾弃的。财富是要靠双手发明的,每个人的财富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通过努力获得的。若是靠骗取同情而获得钱财,这是取之无道。这些道理我们人们都懂,可是社会上还是上演着一幕幕上述的剧目。缘何?由于部分人群其发明财富的能力有限,但其拥有财富的欲望却在膨胀,无法平衡的状况下就浮现了这种状况。她们并不是为生活所迫,也许过得还不错,可是她们的欲望很高,同步能力有限或是不肯奋斗的她们靠自己努力获得是不也许(只是她们自己觉得,其实任何人均有发明巨大财富的潜力),故而不劳而获的歪门邪道就随之诞生了。扮作行乞就是这些歪门邪道中的一种,因此在调查中才会有那么高的比例是职业行乞人。 三、行乞者成分和动

13、机转变所导致的影响默契被打破,群众和行乞者浮现信任危机 “行乞者,莫说我心冷,我已经心伤!”这是一位济南人在博客上写的一句话。 “济南人目前一点爱心都没有,在济南我都很少要到钱了。”一位在济南行乞的职业乞丐在 面对一位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这并不是济南一种地方有这种状况,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浮现了同样的状况。扪心自问,当我们走在街上,看见一种大爷蹲在街边,身前放着一种破碗,我们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忙着掏出自己的零钱毫不迟疑地给她吗?现如今,当一种行乞者走在面前时,我们第一种想的不是“她多少天没有吃过一种饱饭,睡过一种舒服觉”,而是“我该不该给,不会又是一种骗子吧”。想想曾经,平日买菜回家的妈妈走过菜市场

14、,看见行乞者,总会将买菜剩余的零钱给她,并耐心告诉我们说做人要有爱心的道理。目前呢,我想更多的是,通过的时候把自己的皮包揣紧,不屑地通过并和小孩子警戒说,不要相信这种事情小心被骗之类的话。令人无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对行乞者抱着一种不信任、怀疑的心态,也许是曾将受过骗,也许是听别人说过那些经历。总之,信任危机已经成为了事实。 自古至今,虽然行乞者中也有许多市井无赖之类的不屑之徒,但是不管怎么说她们都是属于社会的底层,是弱势群体的代表,得到人们的施舍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今天,行乞者也许部分不再是弱势群体,并且她们用的是欺骗的手段,她们本是不需要人们的施舍的。这样,无疑将长期以来的默契打破,群众

15、和行乞者之间浮现了信任危机。人们献爱心的同步蒙上了紧张上当被骗的阴影。人们施舍变得谨慎,变得小心翼翼,变得踌躇不决,这种感受是令人沮丧的,原本献爱心能带来快乐,但目前却没有了或是削弱了。于是乎,索性,好多人选择了不去施舍或是很少施舍,以避免上当被骗。 但是不施舍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显然不是的,由于在行乞者中间尚有某些是真正需要协助和需要人们施舍的弱势群体,这些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乞者,也是信任危机最大的受害者。就像新闻三里面所说的,那个拉二胡行乞老人,作为真正的需要行乞的人,她却由于信任危机而乞讨到很少了。这种矛盾,这种无奈,着实令人头疼。 四、如何消除信任危机,恢复从前的默契 行乞者,作为弱势群体,行乞可以说是她们的一种权利;施舍者,作为优势群体,施舍也可以说是她们的一种义务。这种默契,我们已经传承了数千年,如今浮现如此的危机,我们自然不能回避,应当直面这种状况并想出措施去解决。其实矛盾的浮现不可怕,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可怕的是遮盖矛盾。 这个矛盾的浮现是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成果,其“病源”并非来自一处,故其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一起努力,一起解决。 一方面要说的是社会和政府,由于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之中,问题也是在其中发生的。社会是一种大熔炉,真金或是废铁都是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