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999602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的认识和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历次党代会党中央都对精神文明作了系统的论述,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现以党代会为界,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1、提出形成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也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2、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但是,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受到全党应有的重视,而这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后各方面形势发展的要求又是极不相称的。 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国民经济讯速得到恢复发展,但是十年内乱把人们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搞乱了,消除它在精神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比消除它在物质方面造成的后果要艰难的多,不消除精神方面的后果

3、,现代化建设也会受阻碍。重新确立非善恶美丑标准,确立人与人之间新型的社会关系,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共同奋斗目标,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时我们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根据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负责人之一的李昌同志的提议,邓小平在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还专门讲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郑重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把精神文明建设概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个基本点之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的重要表现”,并专门阐述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其要点是: 一、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鲜明地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二、阐述了两个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相互关系,“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科学界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内容。“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化建

5、设也应当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 四、要求在全社会建立和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型社会关系。“这就是国内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军民军政之间以至全体人民内部的团结一致、

6、友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关系。” 党的十二大从理论原理、具体内容到方针、方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证和阐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对精神文明认识上的偏差,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问题,把全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强大活力,极大的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但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舆论

7、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力地抵制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防止种种迷失方向的危险,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考验。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还在许多方面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实际工作中指导方针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面对这种形势,为了引导经社文明建设的健康进行,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我们党做出了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决议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在十二大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两个文明的关系,首次提出“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

8、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同时,解决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地位、主要任务和基本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其主要内容是: 一、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精神文明建设必

9、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 六、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10、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七、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要“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 八、阐明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一是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搞好党风;二是以模范行动和艰苦工作,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该决议坚持了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观点,同时在许多方面又有新的发展,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

11、2、认识阶段(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精神文明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以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六中全会,我们党在理论上,对建设精神文明的认识不断丰富、不断深化;在实践上,也不断地有所创造,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的题,全党上下、党内党外,都还不太熟悉,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需要有一个统一思想的过程,这是很自然的。从十三大到十三届四中全会这一阶段就是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认识阶段。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同时由于我们党个

12、别领导同志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的偏差,消极对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方针,严重忽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导致了国内的“六四风波”,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了一场严峻考验。关键时刻,邓小平要求全党冷静地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告诫全党必须认真解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 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曾一度出现停滞,直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才有新的突破。 3、丰富发展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13、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根据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回答了两个文明如何摆位的问题;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并再次强调“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

14、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并在修改后的党章总纲中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把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的理论成果写进了党的章程。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一个严重考验。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

15、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题。我们党委迎接这场考验,开始了新的理论探索。 1996年10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迎来了其发展中的又一座里程碑十四届六中全会。全会通过了我们党做出的第二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根据邓小平理论,正确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

16、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同时还决定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一项艰巨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要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虑,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 二、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