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填空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987649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填空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学填空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学填空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学填空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学填空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填空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填空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填空题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乐也”一句。2、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广义的、_狭义的、更狭义的三个 不同的层次。3、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 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5、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 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6、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它们之间既相互

2、独立,又相互规定,共 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7、教育影响是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一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 信息选择_、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8、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制度化的教育与非制度化的教育; 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是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标准出发,教育的形态可 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出发,教育 的形态可划分为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9、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 说。其中,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

3、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比较早地把 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创立、发展三个阶段。11、20世纪五种主要的教育学流派是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批判教育学_。12、人们无论是从事教育理论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将工作做好,一个基本的条 件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的认识。13、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 对它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14、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 于公元前1000多年

4、前的商代。1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丿史法、调査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第二章 教育功能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2、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 、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等。3、克服教育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的以人为本教育观念。4、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有 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其中,提高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教育_。5、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传递与保存、活化文化、选择、批判、交流与融合_、更新与 _创造。6、教育创造文化的直接途径是_直接生产新的文化_,间接途径是

5、创造性人才的培养。7、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证明了:_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8、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必须与_社会发展 相适应,教育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9、教育功能的释放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产品的输入_;二是_产品的利用_。10、影响教育功能释放的因素:一是_外部社会因素_,二是_教育产品自身_。11、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表现。12、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核心是精神文化。13、文化按照存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储存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现实活跃形 态的文化。14、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15、教育的政治功能最主要

6、的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16、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17、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 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 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 、科学的、基本的文化。18、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 、 资金的物力 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 本增长的模式,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9、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其中,个 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20、我国教育的战略方向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三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

7、定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 向,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功能。3、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既要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也要依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4、一个社会(或国家、民族)的整体教育,应把满足社会需要和人 的需要作为基本的价值 取向。5、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

8、生产劳动相结合。8、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教育构成的。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所具有的倾向性。在教育目的选择确 立的价值取向上,有两种片面的理论人本位和社会本位。10、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1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 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各种高一级教育打好基础,为民族素质提高打好基础。1、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2、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正式颁布于 1902,称为壬寅学制。3、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在1903,称为癸卯学制。4、

9、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 六三三制”。5、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6、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 、 取向性 、 历史性和 强制性等特点。7、在当代,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是终身教育。8、现代学制有双轨学制 、单轨学制 和 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我国现行学制主要属于分 支型学制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 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10、教育制度除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要受政治、经济 、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 约。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凡年满6周 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

10、、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第四章 教育制度1、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它包括匸资、奖金及 医疗、保险、退休金 等福利。2、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有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3、 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有软,标准和硬 标准两种。4、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专业思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和专业能力的发 展 、专业自我的形成。5、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和 自我教 育。6、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7、师生关系可分为社会关系、_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其中教育关

11、系是一种基本 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于这一关系。8、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主要规律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 个 别差异性、整体性。9、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方面。10、影响教师职业地位的因素有社会作用 、政治地位 、经济待遇、职业权利、从业标准。11、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它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的训练、掌 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1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职业。13、在教育史上,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 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14、教师的领导方式有专制型

12、 、民主型 和 放任型三种。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课程的类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课程综合 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等。2、课程的组织包括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类型 、课程实施 及课程评价等。3、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主要有筛选法和 参照法两种。4、课程理论流派主要有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 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五种。5、课程标准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其中本文部分是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它的具 体化是教科书。6、国家课程具有权威性 、多样性和强制性的特征。7、课程评价的两个最重要的评价形式是终结性评价 和

13、形成性评价。8、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有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革新 、社会生活方式 和学生发 展等。9、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 意图。10、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 、教材、教师用书 、练习册等。1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 课程 1、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2、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是系统化。3、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有系统分析模式 、 目标模式 和 过程模式三种。4、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 、教学措施设计 和 教学 评价设计五个基本内容。5、在课堂教学实

14、施中,教师的行为分为主教 、助教与 管理行为等。6、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可将知识分为_陈述性、程序性与策略性三类。7、一般来说,讲述大体可分为介绍讲述纲要、详述内容和综述要点三个阶段。8、提问行为由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四个环节组成。9、中小学常用的指导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_。10、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突显性、易控性和创造性七个特征。1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 练习法 、 演示法 、 实 验法 、 实习作业法 、讨论法 、 研究法(任选 5个)等第七章 课堂教学1、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关系首先是一个经典的理论问题,它集中表现在两个经典的命题中: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还是“教育即生活”(杜威)。2、学校生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逐渐适应学校生活,并作为其成长的阶梯,否则 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3、学校生活并非学生惟一的生活世界,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4、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一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大类。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攻击_、退缩_、_焦虑和_恐怖四种。5、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