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985036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2考点精讲.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必修II)学业水平测试考点精讲一、人口和城市考点1: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人口增长模式由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前) ; “高低高”模式(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低低低”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图2-1人口增长模式图3人口增长的阶段对比阶段原始低增长阶(A)加速增长阶段(B)增长

2、减缓阶段(C)低速增长阶段(D)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过渡”模式“低低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较高开始下降,较低进一步下降,低死亡率高迅速下降,较低继续下降,低低自然增长率低,波动大提高,高逐渐降低低人口增长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急剧增长开始减缓零增长或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欧洲发达国家现在典型地区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3、生育观念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考点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2 人口迁移的类型: 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

4、,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在影响人口分布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

5、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4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时期迁移原因原始社会追逐生活资料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5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迁移原因流向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从旧大陆到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国家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6二战后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人

6、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特点迁移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 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工矿到发达地区。“民工潮”自发迁移 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考点3: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1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人口数量。(人教版)(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

7、模的大小。湘教版)2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对外开发程度 (成正比)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研究估算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是16亿人

8、,而人口合理容量是7亿人,预测89亿人。4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进而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7、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8、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考点4: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1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

9、构。2城市功能区: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同类活动成片分布的地域)。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城市三大功能区的比较功能区形态分布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住宅区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

10、街角路口 经济活动最频繁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异工业区集聚成片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不断向市中心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3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有历史、经济、社会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1)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通达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一般说来,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商业的影响最大;而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图

11、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读上图(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字母距离地租功能区对应地租线成因A近最高商业区陡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B中等中等住宅区较平缓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C远较低工业区最平缓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2)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上海市将浦东的陆家嘴和浦西的外滩连接起来,形成了上海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3)社会因素:对住宅区影响最深刻。(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不同级别的住宅区)4城市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

12、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集聚中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考点5: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1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2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但是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可能也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考点6: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1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都是不同的:小城市提供的

13、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 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3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教多,相距较近。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一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

14、范围不久覆盖整个区域,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是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考点7: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 段水 平发展速度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后期阶段70%以上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逆城市化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低;出现逆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