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97230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耳的父亲宠爱郦姬,于是决定把王位传给郦姬之子,在郦姬的闲言碎语中把大太子杀了,(晋文公)在逃亡期间路过郑国,没有得到郑国国君的礼遇,而且郑国地处北方秦晋集团和南方楚国集团的中间,受两方面的影响,所以周旋其中,一会拥护楚国,一会又拥护秦晋,晋文公因以前的旧恨与今日的新仇交织在心头,便联合秦国一起攻打郑国。秦国合和晋国是“友好”国家,它们是被婚姻联系在一起的!晋国的太子逃亡经过郑国时,郑国国君没有以应有的礼仪接待他,后来逃到秦朝,秦朝放了他回晋国,他当上了国君,就要联合秦国吞掉郑国,郑国被秦 晋两国围攻,危在旦夕,就派烛之武去说服秦王,就有了“烛之武退秦师”。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

3、,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 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

4、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2、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既然他知道烛之武这么能干,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嫉妒、红眼病。 (三)、第三个重点人物烛之武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

5、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

6、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 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五、写作特点。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

7、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

8、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六、课后习题第2题。 七、有时间的话,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 附1:文言字词 1 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9、)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2特殊句式 A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C判断句 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 4。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

10、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附2:归纳基础知识 实词: 1、贰 “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 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准许。 (同现代汉语) 答应,听从。 (例:“许之。”、“许君焦、暇”) 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处(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qu 城楼 qu 皇宫,引申为朝廷 qu 通“缺” ju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5、微 细小,轻微(同现义) 衰败 国势衰微。 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如果没有。 (

12、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6、敝 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谦词 敝人 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损害,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虚词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

13、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共其乏困 (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