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练习17.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955454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练习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虚词练习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虚词练习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虚词练习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虚词练习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练习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练习17.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虚词练习(十七)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 而记游者甚众。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4、 用实者成实时采 。5、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6、 此三者,吾遗恨也。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8、 陈涉者,阳城人也。9、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1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

2、一虫,自命“蟹壳青”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三、判断“者”在文中的意义。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文言虚词练习(十七)答案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810放在主

3、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三、1、 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2、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想法”“的做法”3、 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4、 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5、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文言虚词练习(十八)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 辍耕之陇上。3、 奉之弥繁。4、 侵之愈急。5、 子孙视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

4、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1、余之力尚足以入。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

5、,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文言虚词练习(十八)答案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

6、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文言虚词练习(十六)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3、作地势,高下九则。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此则寡人之罪也。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8、学

7、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4、入则孝,出则悌。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6、欲速则不达。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

8、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文言虚词练习(十六)答案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

9、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二、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三、1、 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

10、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文言虚词练习(十五)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2、 唯求则非邦也与。3、 蹇叔之子与师。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5、 与尔三矢。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11、一与一,谁能惧我?12、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13、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15、恐年岁之不吾与。16、日月逝矣,岁不

11、我与。17、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18、当与秦相较。19、遂与之俱出。20、与战胜而得者。21、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22、与风水相吞吐。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二、下列加点的“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去时里正与裹头。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E.微斯人,予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三、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

12、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文言虚词练习(十五)答案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跟;2123连词,和、与。二、DF(A替 B连词,和 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 E介词,和,跟 F语气助词,表疑问)三、1、 动词,可译为赞许2、 动词,可译为给予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 介词,可译为和5、 动词,可译为对付6、 动词,可译为参与7、 动词

13、,可译为结交8、 动词,可译为帮助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文言虚词练习(十三)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罔不因势象形。变法者因时而化。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因拔刀斫前奏案。相如因持璧却立于今无会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蒙故业,因遗策。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

14、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文言虚词练习(十三)答案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二、CE(A于是,就 B趁机 C于是。就 D凭借 E于是,就 F通过)三、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3、 名词,可译为原因4、 介词,可译为趁着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 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文言虚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