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案例.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923306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晏子使楚》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晏子使楚》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晏子使楚》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晏子使楚》案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晏子使楚》案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晏子使楚》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晏子使楚》案例.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晏子使楚案例分析安阳市安阳桥小学 史红霞序言:语文课中的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引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形成参与意识,把握学习途径,养成能疑善疑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自由阅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确定值得探究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继续探究问题。 教学构想:晏子使楚是描述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的人物故事。故事内容深入浅出,刻画了一位时刻维护祖国尊严的谋臣、大使形象,字里行间透出人物的机智,富吸引力。整篇文章围绕晏子受辱的三件事,展示晏子的机智,所以“疑”事“疑”人成了学习本文的关键,教学以“疑”贯穿始终,在“疑“的过程中寻求

2、学法,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自学能力。 案例:晏子使楚教学实录:一、揭题,探讨学法。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晏子这人吗?你了解他吗?生: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夫。能言善辩,很有才干。生:我听说晏子很廉洁,有一次齐王要送他千两黄金、千石粮食和一辆新车,他都拒绝了。生:晏子被派往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他,都没有成功,反倒自讨没趣。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晏子派往楚国时发生的事,同学们预习了,我们用什么方式来熟悉课文?生:讲故事生:角色表演生:朗读讨论后决定用讲故事法熟悉课文。评析:预习时对所学内容作一些了解,这既是预习的重要环节,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也是探索学习方法的重要实践

3、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品质。经过较长时间学与教的配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法,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乐于接受。二、自由读文,读通全文,读懂意思后小组里讲故事。推选同学在班里讲故事。(讲故事略)评析:讲故事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因为这篇课文故事性强,二来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在反复听故事的基础上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避免了单调的课文朗读。尤其是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的把握,加深了对人物身份、人物处境的理解。同时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同学参与面广,个个跃跃欲试。 三、学生发现问题

4、,提出问题一起交流解决。 (根据课文提示及自读收获,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一起解决。学生问,学生答,老师适当点拨。)生问: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生答:讲了三件事。生答: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也保全了齐国的尊严。生问:楚王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方法反驳楚王?生答:第一次是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让晏子从五尺来高的洞进去,楚王抓住晏子矮小的缺点加以取笑,这是对晏子人格的侮辱。晏子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他的意思是说你楚王让我钻狗洞,就必须先承认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用这样的逻辑驳

5、倒楚王。师问:你们能感受到这是一种侮辱吗?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境况吗?生答:我遇到过,我长得较胖,有时有人叫我肥崽,每次听了总不是滋味。生答:老师我也有过这样的情景,我也有过师说:是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窘境,我们难受,我们气愤,我们有时因为这些,与人吵架甚至和他们大打出手,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说不出一句话来,是这样吗?(学生点头认可) 评析:适时的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学习,充分感受语文学习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语文是“生活的影像”。 师问:课文中的“五尺来高的洞”有多高?生答:1米=3尺,那么5尺1.67米生

6、说:晏子不可能有1.67米,今天我们如果有1.67米,也不算矮,而文中提到晏子很矮小,那肯定比常人要矮,那5尺到底有多高呢?师问:古代称呼男子身高是几尺?你知道吗?生说:我记得有“七尺男儿”之称,那比较正常的身高是七尺吧!生说:如果我们认为比较标准的身高是1.70米,那么,古代的一尺是:1.7070.24米,50.24=1.20米,5尺来高的洞就是1.20米左右。老师比划5尺多高后问:看到这个数字,你想说什么? 生说:晏子太了不起了!我很佩服他。生说:楚王太阴险,这样侮辱人的方法都能想到。生说:我很佩服晏子的机智。生说:我很佩服晏子的胸怀,面对这样的话还能机智应变。想想自己真是惭愧!评析:这一

7、问题的探讨,使同学们对晏子的机智有了足够而且非常形象直观的认识,探索的过程了解了解题思路、方法以及手段,学习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答案的学习策略,从而感受课文的精髓,这也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一类问题地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能疑并逐步学会善疑奠定基础。 师提示,请大家继续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说:第二次楚王想讽刺晏子无能,达到侮辱齐国没有人才的目的。而晏子采用先贬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楚王。生说:第三次楚王污蔑齐国人没出息,干偷盗的事,使晏子难堪。而晏子将计就计,用水土不同,结的果实也不同为例来说明原因,这样不但驳倒对方而且使对方反受其辱。评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

8、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阅读正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不一样,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问题来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的空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维不断得到补充、完善,从而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学生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是自己的发现,都成为了自己的知识,这比老师的讲解更有效;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了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为以后自主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方法;问题解决本身又让学生体味了成功,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由同学提出问题,改变了原来的接受模式,使每位同学在学习中都成了主角,在共同求解中成了“同事”

9、,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一起努力,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回顾学习过程,提出要继续探讨问题。展示探讨结果。 师问:学完课文,你收获了什么?生答:从晏子身上懂得了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尤其是明白了爱国并不是要舍身为国,有时用你的机智维护国家利益,这同样重要。生答:我欣赏了晏子的机智。生答:我领略了晏子的说话术,让我感受到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我决定探究它。生答:经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谈说话的艺术,谈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展示继续探究的成果) 评析:这一过程是学习的延伸,是拓展知识面,训练综合思维的过程,也是学会获取知识的重要实践(学习从多方面获取资料,整理资料),耗时量大,涉及面广,宜放到课外完成

10、,使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长期类似的语文实践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密切与各学科的联系必有所裨益。 结语:知识,过去都是老师传授,如今要自己学;答案,以往都在书本上,现在要自己找;课堂,过去最大也不过阶梯教室,如今已扩展到身边的小社会。面对这样的学习局面,培养自觉的读书习惯,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发现有效的学习途径,形成能疑善疑的思辩意识,成了学会学习的必要前提。处于学习化社会的今天,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只要掌握学习方式,任何时候想获取信息都成为可能。然而,仅仅有方法还不够,若不能明辨是非,若不能批判吸收,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全面的,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健全的。因怀疑而进步,因怀疑而创新,只有不断的怀疑思索,才可能有更多创新人才的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