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915172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向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原文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801【原刊页号】616【分 类 号】G4【分 类 名】高等教育【复印期号】199808【 标 题】面向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述评【 作 者】余凯/洪成文/丁邦平/施晓光【作者简介】余凯/洪成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丁邦平/施晓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正 文】一、世界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20世纪后半期,世界科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高等教育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既有高等教

2、育规模上的不断扩大,也有高等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重大调整。近些年来,许多国家都把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上,这既是迫于高等教育自身危机而作出的构想,也是为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对策。综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这方面改革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危机和挑战。(一)高等教育的内部危机1.高等教育质量危机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大众化阶段以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规模和数量,而是质量和效益。1984年10月成立的“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在其报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中指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问

3、题。主要表现在:进入高等学校本科学习的学生只有一半左右能获得学士学位;19641982年间,毕业考试15门主修测验中,学生有11门课的成绩下降;大量学生已放弃某些传统的文理学科,如1977年以来,愿意主修物理的本科生下降3,人文学科下降了17,社会科学下降了19, 生物科学下降了21。类似的情况也见于其它许多国家。如联邦德国,6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入学人数迅速增加,但随着数量的发展,质量却有所下降。再如印度,尽管高等教育数量增长很快(在1950年到1983年期间,大学和学院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在1951年到1981年间, 高等学校入学人数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7),教育质量却下降了。高等教

4、育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有些国家(如美国)普通高中的整体水平较差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而一些研究型大学过分强调科研而忽视大学本科的教学,也导致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也与高校的财政危机有关。2.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80年代以来,由于对高等教育需求的继续增长,以及与此同时政府承担高等院校费用的愿望和能力的减弱,7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变得日益严重了。例如,美国普通大学由于经费困难而设法扩大招生,以多收取学费,从而使大批基础很差的学生进入大学。经费的削减还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物质设备和教学条件。大学图书馆订购的学术性刊物普遍减少,部分

5、时间制教师的比例上升,这些情况都影响了教学质量。事实上,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不仅仅存在于美国,其他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均成本下降的情况。例如,1970年至1985年,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英国在内的十几个欧洲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均呈下降趋势。3.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危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取向大多是功利主义的。发展高等教育考虑更多的是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价值,而忽视了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人格的陶冶,缺乏人文教育。因此,科学主义盛行一时,同时,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与反动,在西方又激起巨大的反科学思潮。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上,科学课程与职业

6、课程备受青睐,人文知识只是少数文科大学生的禁脔,它没有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换句话说,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形成了人为的割裂状况,因而造成了英国学者CP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和两种不同的文化人不能沟通的现象。(二)高等教育的外部挑战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发端于上述三大危机,也由于它所面临的外部挑战。挑战之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 )发展速度呈加速增长的趋势。据科学家估计,20世纪中叶人类的科技知识每10年增加1倍, 现在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的不断涌现, 必然给高等教育教学内容选择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

7、出了新的任务。2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把加强学生的基础课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近年来建立了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以强化学生智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3)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也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一是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二是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和宽厚的基础。挑战之二来自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突出特点是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际经济竞争的背后则是国际教育的竞争。近年

8、来各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这一基本目标。英国政府在1985年发表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中指出,“与其他国家的成就相比,英国的经济形势自1945年以来,一直令人失望”。因而,政府要求高等教育“对更有效地改善国民经济作出贡献”。法国也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应付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认为“要振兴法国的经济,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赶上世界其他强国,必须把改革高等教育、办好高等教育当作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美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宣布自己的国家处于险境。自称“我国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一度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而现在正被世界各国竞争者赶上。”因此,要

9、“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教育制度,把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办成高质量的学校”。可以说,国际经济竞争是推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信息化、终身化学习社会的到来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第三大挑战。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人类社会从此跨进了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终身化也是历史的必然。在迎接21世纪信息化、终身化学习社会的挑战中,“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把人生截然分为学习和工作两阶段的一次性教

10、育体制。”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二、国外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最活跃的部分,是历次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支撑点。因为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最集中地反映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是对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的具体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思想原则是一致的,把握住国外高等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也就把握住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纵观近20年国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以下几种教育思想、观念占据了

11、主导地位:(一)终身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终身教育思想是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教育思潮。在过去的30年里,尤其是近十年来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及课程改革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成为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和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国外有学者指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在近10年来已经集聚了很大的力量。虽然不能说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创见,但是它已经传遍全世界,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的意义在于:第一,终身教育理论反对把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学校教育加以区别的传统观点,强调高等教育将不再意味着某一特定年龄的人们在一段连续时间内进行的接受教育的活动,高等教育也将不是人生接受教

12、育最后的环节,从而不把高等学校当作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相反,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第二,终身教育思想使高等学校课程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取而代之,更加强调科学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国外一些大学开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结构,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科学本身的整体性,而不再过份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学业的基础知识面,最大限度地减少过份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有利于学生们同时接受不同学科知识的熏陶,加强文理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尽力填补“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第三,

13、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为了使学生能够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终身教育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目前世界一些国家在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时候,开始注意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增加教学实习课程的比重,鼓励本科学生尽早参与研究。(二)教育国际化的思想与课程改革教育国际化是战后兴起的另一种教育思潮。它是现代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合作的世界,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国之间虽然存在激

14、烈的竞争,但是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对立中寻找统一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教育国际化思想对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具有深刻的影响。国外许多大学课程改革出现国际化的倾向。例如在美国一些高等学校的普通教育核心课程中,增加了关于世界文明史、世界史和外语课的要求;增设和加强了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开展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外语教学;在工程、工商管理、教育等专门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国际方面的内容;把到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开展跨文化研究;开设如何运用高科技进行国际学习和研究的课程等等。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各国高等教育对教育国际化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教育民族化的终结,事实上世界各国在对教育国际化的

15、理解上,一般来讲,都是出自教育民族化的考虑。例如,美国认为,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美国学生“全球意识”,从而使美国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霸主地位。正如克林顿在全球教育:学校变化研究中写道:“在美国,争取在政策上加强国际教育运动的根本动机是最大限度地为国家自身的利益服务,并且培养全格公民。事实上,对全球教育的合理理解常常集中在提高美国的经济实力这一点上”。日本也是积极主张教育国际化的国家,早在1965年,日本政府发布的咨询报告所期望的人,明确提出“教育国际化”的教改原则及培养“国际上的日本人”的教育任务,进入70年代,尤其是日本实施第三次教育改革计划以来,每次教育咨询报告都肯定了教育国际化作为

16、指导原则之一的地位。但是日本强调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在于不断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以使新生一代树立“国际上的日本人”的形象,使其适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需要。其他各国在社会舆论或政府决策上,也突出了教育国际化的原则。例如,韩国在19871992年的课程改革中,就把“国际化”、“开放化”确定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澳大利亚总理曾提出到2000年使该国公民都成为“通晓亚洲的人”的教育国际化目标。(三)“全人”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所谓“全人”就是指“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全人”既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因为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目标和人才规格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学校中任何教学内容和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