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备考2010年.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908040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备考201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美学备考201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美学备考2010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美学备考2010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美学备考2010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备考201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备考2010年.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美学备考 2010年6月陈婧 整理题型:填空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2、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3、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

2、逻辑分类。4、审美需要:(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2)它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5、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简答1简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1)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

3、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2)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3)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1)蔡元培率先引入“美育”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2)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3)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2审美活动的特点是什么?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它和人类的其他活动和生存实践方式具有一致

4、性与共同性。就是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1)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追求完整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和人自身,正是人的审美需要。(2)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外在功利的追逐,而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3)审美活动也有凭借,体现在审美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对象,更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不存在于外在于审美活动的独立自主的审美客体或审美主体。只有在审美关系、审美活动之中,才能形成所谓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只有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主体才成为现实的审美主体,对象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客体。3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5、而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以达到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而不是实际地占有、利用对象,所产生的快感也不是个体眼前功利实现的满足感或感官刺激满足的生理快感。 4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所谓非实体性,指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性实体,而且不是精神性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与体验之中;开放性,是指审美对

6、象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决非仅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任何物质,如果它们缺乏内涵,了无余韵,不能使人从中看到更多、更深、更远的东西,它们也就很难转化为真正有价值的审美对象。5试述美育的目的。(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从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了美感。(

7、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可见,自由乃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也才能作为写作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

8、体实施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求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6论述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1)审美经验的四种基本要素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并相互交织、渗透和制约。(2)感知直接与现实相联系,是其他心理要素的基础。想象活动是对于思维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需要感知活动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情感的渗透使艺术家的感知活动染上了浓厚的情绪色彩,契合了主体的审美需要。理解的因素则能把感知引向正确的方向。(3)审美想象还与审美情感有着密切的联

9、系。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情感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4)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审美理解制约着想象活动。 (5)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 论述分析1海德格尔对于农鞋的分析对你理解艺术作品有何启示意义。海德格尔对于凡高农鞋的分析农鞋在使用中不断消耗,直至趋向于无,而农鞋的价值正是在消逝中显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力图使艺术作品中的农鞋“复活”、“回归”直至“再创造”的过程。海德格尔看到:“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

10、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ju3)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鞋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海德格尔选集第254页)2、悲剧主要分为哪些形态?分析并指出其对日常生活的启示意义。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三种类型的悲剧

11、,即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 从文艺史上看,悲剧的表现形态通常被认为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并称时统称为“境遇悲剧”)、社会悲剧等。如窦娥冤桃花扇再如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弟弟因叛国罪被处死,国王通令凡收尸者要处以极刑。安提戈涅出于姐弟之情不顾法令而被处死。国王的儿子是安的未婚夫,因而悲痛自杀。皇后因此绝望自尽。矛盾双方毁灭,是由于各自片面性造成的结果,对片面性否定,又重新获得了国法和家族的和谐统一,这也是永恒正义的胜利。黑格尔将悲剧的内在矛盾冲突规定为悲剧的核心,并深刻指出了双方都具有片面性这种情况;指出了

12、悲剧超出个人偶然性的必然性。但各打五十大板的“无批判的实证主义”哲学观,认为双方都罪有应得,抹杀了双方的正义和非正义。3罗丹老娼妇(欧米哀尔) 的美学意义?“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娼妇是一件永恒的佳作)罗丹塑造的这个丑陋的老妓女形象,低垂着头若有所思,酷似一段枯树根。她昔日美好的容颜已经不在。从美到丑,从盛极一时到孤苦伶仃,令观者从内心深处涌上无穷的感慨和沉思。这座雕像浓缩了一个人的生命历史,显现了人世沧桑以及社会对人的摧残。丑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但如果将这种否定以具有批判力的形象展现出来的时候,它本身就具有美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