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素教学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90704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卤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卤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卤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卤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卤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卤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卤素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册第四章卤素教与学设计文侯嘉梅一、教材特点位置承前启后。纵观高一教材,本章安排在第四章,在第一册教材中处于中间位置,承载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的知识载体作用。在学习了碱金属之后,本章教材还承担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方法的养成训练,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各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本章内容放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法归纳法为主。本章教材安排了氯气、卤族元素、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计算三节必学内容和海水资源及其应用一节选学内容。和研究碱金属一样,以典型物质氯气为代表,然后推广到卤族元素,

2、采用归纳法。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本章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使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知识有源头也有归宿。如漂粉精的制取和使用、几种卤化物的性质和用途、阅读材料“变色玻璃”等。另外,阅读材料“氯气的发现”渗透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选学内容“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更成了有兴趣学生的终身作业。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放在本章,分散了物质的量一章的教学难点,是第三章知识的延伸,以卤素知识为载体的计算也赋于了化学计算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教法及学法建议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氯气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氯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

3、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教材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学习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同族元素的性质提供了方法和研究思路,因此在本章内容的学习中,方法和知识同样重要。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师生互动,要深入而又细致地组织好氯气和卤族元素的教学,两条主线即知识主线和方法主线并行,精心优化设计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领会知识的内涵和本质,精心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用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习和体验研究的一般方法。高度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认真规范地做好每一个实验,把学生的思维带入

4、到实验情景当中,对实验操作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现象进行详细分析,每一个“为什么”都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且充满乐趣。如把石蕊试液滴加到氯水中,为什么会先变红后褪色?通过对液溴的观察,你想到些什么?等等。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过程,本身就是方法积累和能力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越位。重视对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卤族元素性质时,要联系氯气的性质,由代表元素推而广之,在铜和氯气的反应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完成气体和固体反应的装置类型和注意事项。要善于分析比较、归纳得出规律。教材在研究卤素的物理性质、卤素和水的反应、卤素和氢气

5、的反应以及卤化银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都采用了对比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规律,特别是卤素的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要从化学变化的本质即结构上去认识、强化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同时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就是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学习。1“氯气”教学设计在“氯气”一节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推理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和发现当中,从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有所了解,能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吸热反应等不同角度理解和认识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并以新知识为载体,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训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力。氯

6、气的化学性质应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在完成氯气和铁、铜、氢气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也可以不断设计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在对实验的分析中要掌握化学实验的一些常识,如集气瓶中为什么要放入沙子或水?氢气和氯气怎样混合才能保证整个操作过程中尽量不漏气?为什么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会有很大差异?工业上用哪一种方法制取氯化氢?为什么?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吗?如何定义“燃烧”?等。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2“卤族元素”教学设计在学习氯气基础上学习卤族元素,要抓住其他元素原子和氯原子结构的相似之处,从特殊推向一般,在研究共性的同时,也要重视

7、特性教学,要善于总结性质变化规律,以便为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如何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奠定基础。从氯水成分的分析来认识可逆反应,将会更加深刻一些。3“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设计化学计算是从量的角度反映物质变化的,是对化学反应认识上的深化,它要求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章的难点内容,特别是如何理解一些相关量(如数量、质量、体积、物质的量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规范准确的计算题表达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初中习惯了用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只有深刻理解化学计算的原理和相关量的化学含义,才能理顺质量和其他相

8、关量的关系,过渡到利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建议在进行本节的教与学当中,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和研究化学方程式在“量”方面的含义,理解化学计算的依据,然后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畅通思维,从例题中理解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步骤以及规范的表达形式和书写格式,最后,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关于解题技能和技巧训练,应该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渗透。三、课堂探究内容及方法在课堂上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挖掘教材中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精心设计,组织实施。课堂上的研究性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展开,属于教学大纲要求范围,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觉去发现新知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从知识或习题中提炼出一些类属性的规律等都属于研究。由于课堂

9、时间和空间有限,研究内容要适时适度,应进行有限探索,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少走弯路,不脱离实际,以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本章有以下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得出结论。课堂探究内容之一:氯气与水的反应的研究。问题设计:(1)氯气溶于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根据氯水的成分,分析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将发生怎样的反应?实验设计:(1)观察氯水的颜色,初步作出推测;(2)往新制的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讨论与分析:实验(1)中氯水的颜色呈浅黄绿色,可推断出氯水中有氯分子,说明氯气溶于水有物理变化;实验(2)的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

10、了具有酸性和漂白性物质,有化学变化发生。结论:(1)氯气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2)氯水的成分:、;(3)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漂白色素,且是永久性漂白。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验证氯水的成分中有氯分子、盐酸、次氯酸。参考方案:若用化学方法,可以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盛有氯水的试剂瓶口(不要接触试剂瓶),如果变蓝,说明氯水中含有氯分子;向氯水中加入苯,振荡分层,向下层溶液中加入碘化钾溶液,结果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说明溶液中也有氧化性物质,如果向下层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粉末,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以上实验说明,氯气溶于水,一部分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氯水中含有氯分子、盐酸

11、、次氯酸。课堂探究内容之二:公安部门曾使用以下方法显示人的指纹:(1)取一个蒸发皿,加入少量碘酒,并微微加热,将留下手印的白纸放在蒸发皿上方,一会儿就显示出指纹,其原因是什么?(2)将硝酸银溶液小心的涂在留有指纹的纸上,再用光照,在纸上也会留下黑色的指纹,其原因是什么?讨论与分析:(1)要使指纹显示在纸上,则必须显色,显色一定与碘有关,可能性有三种:一是碘与淀粉显蓝色;二是碘离子与银离子生成黄色的碘化银;三是碘单质本身呈黄褐色或紫黑色。根据题意,前两者没有可能,那么第三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手上的油指留在白纸上,它溶解了从碘酒中挥发出来的碘,从而使碘的颜色显示在留有油脂的白纸上。(2)这显

12、然是指印上汗迹中的氯化钠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见光分解所致。结论:(1)碘溶于手指上的油脂中,故能显示指纹。(2)纸上留有汗迹中的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氯化银,氯化银分解生成银呈黑色。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课题可以作为作业,由学生课下完成。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课题应该源于课本,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化和升华,但主要还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由学生设计完成,如果有的学生感到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兴趣,这些题目也可以由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完成,然后师生共同论证评价其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用实验验证。参考课题:探究性作业之一:镁和溴水反应机理的研究。参考方案:由于反应机

13、理有两种可能,一是镁直接被溴氧化,二是镁和溴水中少量的氢溴酸反应。前者只会有褪色现象,后者褪色的同时,伴随有气泡产生。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往溴水中加入镁粉,然后通过现象,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往液溴中加入镁粉,观察现象,再加入少量水,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进一步探讨水在反应中的作用。实验结果:镁加入溴水中,溴水褪色,但只有在刚开始时有很少量的气泡产生,证明主要是溴的氧化作用。镁加入液溴中,没有明显现象,当加入少量水时,溴的红棕色迅速褪去,水在此反应中起催化剂作用。氯水、溴水中均含有多种成分,当加入的物质性质不同时,反应情况不同,这是值得探讨的。例如,生活用水常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自来

14、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会使溶液变质吗?为什么?A石蕊B硝酸银C亚硫酸钠D氯化铝分析与解答:氯气溶于水,会部分发生下列反应:。可使石蕊氧化褪色;HC跟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C氧化亚硫酸钠:2;不能跟氯化铝反应,不会使溶液变质。探究性作业二: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可以看到当滴到某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1)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也可以将命题改为:(1)当向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中加入氯水后,是先发生中和反应还是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次氯酸的漂白性)?(2)次氯酸和次氯酸钠的氧化性哪个强?次氯酸的漂白性是否具有可逆性?参

15、考方案:(1)原因可能是氯水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两种盐,碱性减弱,酚酞呈无色;氯气过量时,次氯酸的漂白性将溶液变成无色。(2)可以向褪色的溶液中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不再出现红色,应为原因,若再出现红色,应为原因。另外,实验教材增加了一些阅读材料,如氯气的发现,选学材料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建议学生自学完成,也可以另外布置一些题目,由学生合作完成。从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整理成文,虽不必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但查阅、整理的过程也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建议安排学生在班里进行论文的交流评比,同学之间互相借鉴。参考课题:项目性作业之一:卤素的发现。项目性作业之二:卤素与人体健康。项目性作业之三:我国对海水资源利用情况及展望。四、本章综合练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将溴水加入碘化钾溶液中。(2)漂白粉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3)用很稀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接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并有MnSO生成。2在常温常压下,将盛满氯气的一支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至液面不再发生变化为止,试管内最后残留的气体占整个试管体积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