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89344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探寻其有效实施的策略齐璐 1008033012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 中小学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它在中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中起步不久,其目标-操作-监控的三维体系也有待完善。本文以该三维体系为框架,从各个方面详细叙述了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现状,并对其优缺点做出了讨论,提出了有效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教育 教育体系 有效实施策略中小学心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一定的要求,通

2、过对学生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赵云华,2005)。放到实际的应用中,就是要从学生的认知、情绪、一直、个性、人际关系等各心理内容出发,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中小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从学生的家庭关系、学习障碍问题、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乃至于近些年不鲜出现的高焦虑学生的极端事件。由此可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疏导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构建一个完整的心理

3、健康教育体系是保证其教育实效的中心环节。三维体系包括:(1)目标体系。可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与各年级段的分目标, 每一部分应包括认知和行为两大块;(2)操作体系。可分为“心理教育课的操作”、“学科渗透的操作”、“校园活动的操作”等;(3)监控体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监测评价,包括监控组织、工具、标准等。(赵云华 2005)本文从现有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体系出发,着重于其操作体系,展开讨论了一些具体的有效实施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就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1 目标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显而易见,就是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增强其面对未来可

4、能受到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相信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者都能毫不犹豫的回答出来,但是,更加具体一点呢?当目标涉及更加细致的分段目标,甚至细微到课程目标的时候,所面对的问题和采取的策略就模糊,甚至不当了。1.1 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就像一般的学科教学一样,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这是由学生认知适应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相对于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来说,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着重于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则更需要把重心放到学生的发展阶段上,只有这样的发展性的目标,才能真正的有效。笔者观摩过一些优秀教师的心理辅导课,其根据学生发展状况设置的课程目

5、标就比较有适应性。比如对初一刚踏入校园的学生,设计的是团队融合以及环境适应的课题;对初二初三的学生适当加入“青春恋”的话题;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则可以带入“职业规划”的内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话题看上去非常具有典型性,在初高中生生活中似乎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就笔者观察到的教学现场效果来说,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例如,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初中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心理发展存在种种矛盾,生理变化给心理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高中生正值青年初期,个体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在认知、意识、情感等方面均会有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在

6、课前细心观察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事实上,即使面临了相同的状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苦恼的、所需要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是学生的异性交往中的回避问题,小学生可能面对的是“小男子汉”和“娇娇女”之间的问题,男女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互助,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而正处在青春期发展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回避行为则可能需要老师在生理知识、生理现象甚至个人成长经历上给予介绍和引导。1.2 心理健康课堂目标心理健康课是以班级为单位。因此它的辅导功能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体验感悟心理知识、感悟心理问题、感悟自我调控的技能,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促进自我发展上。(刘贵祥 2

7、006)心理健康课的目标是否具体、有针对性,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影响的成败。也许是出于有限的教育资源(比如说只有极少的学校能够保证一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安排,而且还不乏变动),心理健康课安排的教学目标往往偏大偏全。如一位中学教师上课的主题是“走出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确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短短的45分钟里,要达到智力开发,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环境的营造,怎么可能呢?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涉及内容详细具

8、体而富有流程性的教育课程,不管是对于哪一个主题,都应该有足够充裕的时间来设立一系列的主题课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的确是比较困难的。2 操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2.1 心理教育课的操作开设心理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它主要是根据有关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系列学生活动来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我心理发展的状况,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刘贵祥 2006)心理教育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科学选择活动主题,巧妙设计活动形式,正确定位心理教师角色,系统安排课程体系以及合理扩宽活动外延。(屠雯静、黄辛隐 2009)以下,就按照这整个程序来说说当代中小学教育中

9、,心理健康课堂的现状以及相关思索讨论。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和和第一部分钟说到的目标体系息息相关,而其中涉及到的问题也无外乎以上讨论到的两个层面,因此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但是不是多多益善呢?常遇到的两个极端例子就是学科式的教学和游戏式的教学。学科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倾向于在课上详细的讲述相关主题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似乎希望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体味到什么,甚至找来相应的教科书,照本宣科,在课本上勾勾画画,以便于在期末完成书面化的理论考试。很明显,这种教育是不可取的,因为心理教育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是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同样出现了一

10、些“游戏式”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往往直接采用一到两个心理测验,再加上一些心理游戏,热闹过后,一节课也就过去了。首先,由于没有得到升华,看似热闹的课堂内容并不能够解决学生所面对的问题,可能暂时舒缓了学生当下的焦虑,却没有长期的实质性的效果。而普遍的心理测验,则更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工具,为了简便和有趣,老师们往往采纳的是不大科学的生活小测验,这种小测验,怡情则已,却不能够真正成为了解自己,发现问题的工具,反而有可能误导学生,强化学生的不安,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误解。老师的角色在心理健康课上极其重要,在笔者听课的体验中也发现,熟悉、真诚、得体的老师,往往更容引领学生进入状态,深入思考。至于课

11、程体系,则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校的整体目标对于学科课时的限制。另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合理的扩宽活动外延。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取决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课堂上的讲述往往只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只有在学生的不断体验与实践中,才有可能细细的思考体味,领悟接受。因此,作为教师,也要为学生们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比如说合适的课外扩展活动,对学生生活行为,生活问题及时的反馈,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2.2 学科渗透的操作当代的教育制度,有时候似乎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障碍,心理健康教育从提出,到缓慢的进入学校,从混合于德育课、活动课中的心理生理教育,到现在独立成课的心理健

12、康课。而可以说是心理健康课在成长中遇到的难以普及这一障碍所致,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学科渗透的操作,现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老师所接受,理解,运用。2.2.1 特殊学科的学科渗透这一类的学科主要是思想品德学科、语文教学以及体育教学这一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社会适应等更加密切相关的学科。最早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就估计就是思想品德学科了,这是由思想品德学科课程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比如说,思想品德课中,七年级涉及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逆境和挫折;八九年级则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心理

13、健康教育内容。(李凤玲 2010)因此,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心理健康的渗入是最没有争议的,而相应的,更加需要要求的就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个人素质。语文,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同样展现着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作用。首先,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可挖掘的心理辅导因素。首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蕴含着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这些高尚积极的情感,就是鼓励学生积极面对人生的一个最佳教具;其次,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着其显著典型的心理特征,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化解其心理冲突;表现爱情的文学作品是很特殊的一个方面,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在介绍这些作品的时候加以核实的引导,就能达

14、到很好的效果。作文教学则是一个师生交流了解、发现解决具体问题的很好的通道。体育教学,以它的挑战性、合作性、生理健康相关,也成为了一特殊学科。往往通过不断努力,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接触了社会获得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2.2.2 一般学科的学科渗透一般学科主要是指那些本身学科内容与身心健康关系不大,其学习过程、目标也往往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比较远的学科。在这样的学科中,更多心理健康的渗透是表现在其有效的组织形式上。比如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是各个学科普遍遇到的难题,也是心理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个在目前的教学中,主要以丰富的课堂形式

15、,以及理化生等实验学科的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来表现。另一方面,涉及的是团队合作能力,这一方面,可以从类似数学学科中可以安排的小组讨论,以及理化生教学中的小组实验中获得,另一方面,更适合于通过课外自主实验来加强。同时,课外自主实验的方式,还是学生初步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中的科学。“耐挫”教育也是常常被提及的,学科教学中,老师通过对个体的特别指导,比如说对优秀的学生适当布置一些难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对落后学生的额外指导,也可以适当采用策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3校园活动的操作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以上提及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可以渗透于各个

16、学科之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局限于课内,而是融合在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之中。团体心理活动是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自我体验,相互分享,从而调整和改变观念或行为,达到使每位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的(胡利霞 2010)。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是以班级或者兴趣社团为团体参与各项活动的,相同的团体,往往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成长问题,比如说心理健康课,其实也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团体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团体的氛围更适合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得到相互之间理解支持,这对中小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与团体心理培训相类似,心理互助小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强调了特殊的分组,往往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合适的人选进行一定的骨干培训后,进行分组。这种形式的互动小组中,学生往往能够更加放松的交流,互助,是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途径。心理互助小组实际上是朋辈心理互助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