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88340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基于辽宁省的个案调查赵定东2012-10-23 20:46:08来源:社会(沪)2006年3期第99117页【作者简介】赵定东,沈阳师范高校社会学系副教授吉林高校社会学系博士生。【内容提要】 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转型适应发生了障碍,其根源在于单位习性的惯性作用和社会认同的自弃制约。单位习性源自国有企业长期的支配经济体制施行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自弃行为则是支配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脱节的现实表现。转型适应有同化、整合、分化和边缘化四种表现形式。同化、整合是转型适应的良性状态;而分化和边缘化则是其恶性状态。分化和边缘化

2、的产生是由于体制内社会国家责任过重、社会保障项目过于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就社会政策的导向效用而言,社会保障必需把握肯定的度,否则就会导致爱护懒散的消极后果。 【关 键 词】失业治理/转型适应/单位习性/社会认同社会转型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变迁,它不仅体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及文化模式的转换,还体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转型适应及社会认同的变更,尤其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地位急剧变更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而言,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和更具典型性。对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探讨,近十年来学界颇有“日盛之势”,这不仅表现在探讨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科研成果的增多,还表现在探讨视角的多元和探讨学科的扩张。总的来看,学

3、界的探讨体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注意对造成失业的外部根源的分析。如蒋远(2004:23)就是以产权结构变动为主线, 从一系列相关冲突中剖析我国失业根源的。其次,注意对失业的社会后果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将社会排斥理论引入到失业问题探讨领域。如曾群、魏雁滨(2004)在其失业与社会排斥一文中就认为:社会排斥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和概括失业者因失业而处的多种不利状况。社会排斥是一个积累性的过程,遭遇某一维度的社会排斥可能引发另一维度的社会排斥。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可以揭示出失业者如何因失业而处于其他的不利境地;同时社会排斥概念强调施动者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关注是“谁”将失业者排斥出社会

4、各种领域。因此,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有利于对失业及其后果进行全面和动态的描述,有利于建立有关失业与社会排斥与其他维度之间的关系及其联系过程或机制的理论,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第三,注意政府治理失业问题的政策选择探讨。这方面的探讨成果特别丰富,只要留意各种期刊或网站就可以发觉有千篇之多。粗略综合其政策建议,大致体现在几方面,即:强化监督管理,削减非正常下岗失业人员;确立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制度创新,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发展教化和培训事业,提高劳动力素养;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失业冲动力;等等。第四,注意国外反失业政策的介绍

5、和移植。如李强等学者认为(李强等,2001;程连生,2002:269294), 我国大规模失业下岗的症结在于传统的支配型就业体制已经瓦解,而新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正是在两种体制的空缺之中,形成了严峻的城市失业下岗问题。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建立起劳动力市场机制,但要发展这样一种新的机制,首先必需了解和借鉴世界上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阅历。通过上述考察,学界的探讨重点主要集中在失业的外部性因素的分析,对失业者本身的因素即导致失业的内部因素有所忽视或探讨不够;注意了政策选择的一般模式而忽视了地域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在失业治理的政策选择及改革的模式上,更多的是仿照和移植了国内国际那些

6、主导性的模式,而忽视了本地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实施那些主导性模式的制约。就辽宁省特定地域而言,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对如何以辽宁省的现有条件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本文力图以失业者的转型适应和社会认同为主线,对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的内在根源进行分析。也正因如此,本文对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探讨立足于新的视角,即加强对失业下岗人员本身的分析,即对失业者的转型适应和社会认同等的社会心理进行探讨,这是目前学界忽视的领域,而这一视角的探讨,可能更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有的放矢地制定引导政策。一、本文的框架、概念和分析视角本文探讨的中心概念是转型适应、社会认同和单

7、位习性。所谓转型适应,是指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地位等的急剧变更而对现有经济收入、社会网络和心理归属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认知变更过程。社会认同是指失业人员对社会相识的内在持续性和一样性,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感知到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并意识到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持续性;另一方面感知到别人承认自己的一样性和持续性,也即对现有地位的接受程度。单位习性是指在国有企业中形成的感受、经济收入、生活方式、语言运用、社会交往等固有的社会习惯,它包括相对固定且封闭的生活交际圈、规律性的休假制度、稳定的经济收入、良好的社会保障及身份上的优越感等等。在这三个概念中,转型适应和社会认同属于社

8、会心理的范畴,而单位习性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本文的三个概念来源于本文探讨特殊关注的三个理论问题。第一,单位习性与转型适应和社会认同的关系。本文认为,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在原单位体制内形成的“单位习性”制约着失业者转型适应和社会认同的进度和深度,进而影响着失业者再就业路径的选择。这个理论观点的提出主要有两个依据:其一,就东北特定区域的社会形态看,依据刘平(2005)教授的说法,是一个新二元结构的社会。在我国的东北区域,在保持无限供应趋势的人口规模对紧缺战略资源配置方式的约束下,建立在支配经济体制上的单位制社会与市场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后者渐进性地取代前者,而是前者以局部地区和行业为依托形

9、成与后者的相持、互动和渗透,这就意味着,不仅在此地域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被支配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构成的新二元社会代替,而且其中的单位制社会非但没有弱化的趋势,反而渐渐体现出了增加的态势,进而是增加而不是减弱从业人员的“单位意识”。其二,长期的支配经济体制的单位制从业模式使其形成了积重难返的“单位习性”,表现为工作技术的单一、社会关系网络单薄、进取心衰退、依靠性增加、保守而又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习性恰恰又是与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敏捷性、自主性相冲突,甚至还会有冲突。其次,社会认同与转型适应的关系。笔者认为,社会认同制约着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所必需的转型适应过程,在肯定程度上确定着在单位之外

10、的社会中失业者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择业的去向。假如说“单位习性”更多地是指地域行业文化,那么社会认同则主要反映着失业者的心理感受。社会认同是人们后天渐渐形成的,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社会认同会在不同的层次上强化或弱化,须要结合详细的场景变更来确认社会认同的内容和程度。一方面,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来看待失业者社会认同的变更;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再培训等手段促进失业者社会交往面、网络关系等的扩展,努力使其尽快融入单位之外的社会。第三,转型适应的作用方面。本文认为,转型适应的胜利反过来有助于消退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社会认同的误区及单位习性的弊端。这个理论观点主要是汲取

11、学界有关类似的探讨成果而得出的。虽然学界目前短暂还没有关于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转型适应的探讨成果问世,但类似的有对国内和国际的移民社会适应的探讨。如张继焦(2003:269298)在对城市迁移者就业和创业的多视角分析后认为,关系网络是迁移者再就业求职中的社会资本,其强弱往往确定着移民社会适应的速度和深度。此外,笔者在对跨国移民的探讨后认为,关系网络的构建是其异国适应的关键(赵定东等,2004)。同样,对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而言,转型适应的胜利也意味着对单位之外的社会认可以及对单位习性的重新相识。由于本文的探讨具有都市人类学的适用内容,因此“个人生活史”的调查思路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是本文的主要

12、探讨方法。本调查完成于2005年67月,由沈阳师范高校社会学系刘平教授课题组全体完成。样本主要分布在辽宁省沈阳市和阜新市7个大型国有企业和2个城市的12个社区。二、本文的探讨背景由于本文探讨的核心在于阐释国有企业失业下岗人员在转型适应过程中如何直面和调适原有的单位习性与现有的社会认同之间的冲突与冲突,因此本文的探讨背景有必要涉及辽宁省大型国有企业的形成历史、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失业下岗的历程与现状和东北区域文化特点等若干方面。(一)辽宁省大型国有企业的形成和分布辽宁省大型国有企业是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的形成受到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时代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3、和地域组合优势,构成了这一地区大型国有企业的主体优势;其拥有的相对密集的铁路网和初步形成的煤炭、机械、化工等重工业生产体系,构成了大型国有企业形成的基础优势;同时,地理上东北地区与前苏联相近,由于当时中苏结盟,在外援和国际平安方面构成了大型国有企业形成的地缘优势。由于这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家“一五”支配重点建设地区,当时全国重点建设的156个工程项目中,有54个支配在东北,其中辽宁24个。目前辽宁省的工业基地分布基本上是呈辽中、辽南、辽西三个综合经济区的空间分布格局。辽中综合经济区主要是以煤、铁和机械产业为主导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巨大产业集群;辽南综合经济区主要是石油、石化、化工和化纤产业链

14、;辽西综合经济区主要是在黑色和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基础上形成的有色金属、钢铁、建材、机械、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数以千计的大型国有企业,汲取了辽宁省80以上的城市就业人口。这种集群式的大型国有企业布局为当今辽宁省的失业治理埋下了隐患。(二)大型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分析现今的大型国有企业的失业问题,不能不了解国企的运行机制。从肯定程度上说,当今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者转型适应的实质性的困难就是大型国有企业长期的运行机制所导致的。辽宁省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有很大的相像性,但它更具典型性,表现为长期的产权不清、政企不分、资本的组织形式单一和企业的社会化程度低下。长期以来,国有企

15、业产权没有真正明确,造成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无人负责,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往往不是从国有资本收益最大化动身,导致经营行为扭曲。由于产权没有理顺,使国企很难成为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经营主体,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和传统观念等缘由的影响,大量国有资本也始终分布在那些“纯”国企中,企业经营也仅局限于产品经营这一层次,即使有些企业经营出现了困难,也难以通过资本运营使国有资本向管理和效益好的企业流淌。还有就是大型国企中普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企业的社会化程度特别低下。这虽然是全部国有企业的通病,但在辽宁地区体现得特殊突出,表现为职工对单位的严峻依靠、职业的代际流淌及个人的职业变动率极低,使职工失去了职业流淌的

16、机会和创业冒险精神。(三)大型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下岗的历程与现状1978年后,中国起先了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作为长期受传统支配经济体制影响的辽宁省,尽管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阻力重重,但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还是步履艰难地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往使辽宁省的大型国有企业得以维系及发展的诸多优势条件渐渐消逝,体制性、结构性冲突日渐显现,支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型产业结构和单一的全部制结构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严峻障碍。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失业下岗人员显著增多。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下岗规模最大的是辽宁省,仅1998年失业下岗人员就达58.9万人, 19992003年辽宁省由于失业而享受低保的人数分别为27万、71万、106万、150万和16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为严峻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