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86517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构造 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学问 3.培育学生的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 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 教学预备 学生预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师预备;预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很多的隐秘,你知道它哪些隐秘? 2.学生沟通有关地球的学问 二、探究新知 1.讨论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争论沟通 (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叙述:地球的构造分为

2、地壳、地幔、地核,地球外表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很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沟通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叙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受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5)学生沟通争论。 (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3.建立“地球档案”。 (1)谈话:今日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

3、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 (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议争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 (3)学生争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 三、拓展延长 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小学六年级科学试验教案2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猎取所需信息,解决详细的问题,具备肯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沟通与争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讨论

4、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敬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情愿合作与沟通。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 学生预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相互说说自己的发觉。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沟通收集到的信息,发觉地图上有许多标识帮忙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绽开竞

5、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看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沟通,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沟通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表达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学问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学问的迁移和进展。 2.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

6、的探究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于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白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学问,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晰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学问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试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熟悉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

7、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育学生的观看力、想象力、空间思维力量、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进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进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育学生仔细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神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 教学预备 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看用小地球仪一个。 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欣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

8、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现)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舍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恳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劳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恳求支援,恳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快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娴熟地描点画线后坚决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四周的海疆,马上命令A国救援部队立刻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快速地推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

9、答复。教师适时地提醒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熟悉和讨论地球,人们依据地球的外形,根据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忙我们熟悉、了解地球的一些学问。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洁构造。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依据已有学问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根底上,让学生观看、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

10、接口述。) 三、观看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看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觉?将你们的发觉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觉最多。在观看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看、沟通,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准时地提示观看内容,给学生以帮忙。 2.小组汇报沟通,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很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限和国界限;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外形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

11、漠;有的学生观看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精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许多发觉,有必要进展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别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

12、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在地球仪上,还有很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洁制作,稳固学问。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肯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洁的地球仪。说一说,你预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现、

13、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长,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学问还有许多,我们今日只是熟悉、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觉。 小学六年级科学试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外形、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局部陆地和大局部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外形熟悉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规律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讨论过程和结果。 7.熟悉到科学是不断进展的。 8.培育学生在科学讨论中敬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究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预备 1.查找关于地球外形和大小、人类探究地球外形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熟悉地球外形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一、提醒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是我们人类漂亮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讨论。从这节课开头,教师将和同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