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86362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_柳欣.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 作者:柳欣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615 更新时间:2009-12-26 【字体:小 大】 http:/ 价值、分配理论与货币理论前面对货币理论的讨论联系到价值、分配理论,或者说联系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这正是讨论价值、分配理论的意义所在。新古典理论与古典学派在价值、分配理论上的分歧就在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究竟是由技术关系还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或者是二者同时决定。古典学派把社会关系作为核心来理解现实的世界,而新古典理论则完全排除社会关系的作用,把经济分析建立在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基础之上,由此导致了严重的逻辑错误。新古典理论: 新古典理论建立在生产函数的技

2、术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但却可以得出收入分配的命题,即资源的最优配置将取决于要素的相对价格,而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根据要素的边际产品等于要素价格来决定要素需求,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将获得这种资源最优配置的要素的相对价格。当这一命题被用于单一产品模型,可以推导出剑桥资本争论中关于新古典理论的四个比较静态命题,即:(1)利润率与资本劳动比率负相关联系;(2)利润率与资本产出比率负相关联系;(3)利润率与消费的负相关联系;(4)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但问题是,这些比较静态命题能否在异质品模型中成立,即在异质品模型中,资本能不能被加总和作为一个独立于利润率的变量。与单一产品模型相对的是异质品的一般均衡

3、分析,在剑桥资本争论中对这一问题有着非常激烈的争论(参见索洛,1963年,1967年,1970年;帕西内蒂,1969年,1970年)。在一般均衡理论中,资本是与劳动和土地相同的生产要素,各种异质的资本品被作为各种给定的生产要素。不考虑资本品的再生产,与劳动的工资和土地的地租相同,利润率作为资本品的价格仅仅是租金,这里存在一系列的微观生产函数,每一种资本品都有自己的边际产品,但不存在资本品(以及土地)的资本化的价格,因为把各种资本品加总为一个总量资本是没有意义的。新古典的总量生产函数是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特例,即只有一种资本品和能用实物单位来测量。一旦资本品能够被再生产,资本化的价格和与之相联系的

4、利润率才是必要的,以表明人们的时间偏好。这即是时际均衡分析。在时际均衡模型中,存在着一系列异质的和非同期的资本品,而且它们能被再生产。给定技术和时间偏好,当人们按照时间偏好在一系列时际均衡中选择一点,利润率和最初资本品的价格将被得到,这里重要的是各种资本品的价格和利润率是同时决定的(参见博利斯Bliss,1975年;柯汉恩Cohen,1989),这取决于给定的技术条件下人们所选择的特定的时间偏好。每一种资本品都将有自己的利息率(或利润率),但并不会存在一般利润率,从而也不会存在资本化的价格或总量资本。新古典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和一般均衡的技术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完全竞争的假设只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

5、,新古典收入分配理论只是其要素价格理论,从而其要素所有权和厂商行为的假设并没有把一种关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因素加入进去,或者说其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技术关系与收入分配是分离的或完全无关的。假设存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其技术关系是由新古典生产函数所描述的。加入要素所有权和所有者行为的假设,再假设存在着厂商,厂商是用一笔货币去购买劳动和资本品,并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那么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收入分配将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新古典理论的上述分析还可以扩展到时际均衡理论来讨论资本积累,如加入消费的时间偏好和投资的边际生产力,就成为新古典的储蓄和投资理论,其逻辑在单一产品模型的假设下也是成立的。一

6、个更突出的例子是庞巴维克所表述的奥地利学派模型,在这一模型中,资本品是劳动生产的商品,存在着真正的资本家和古典学派的“支配的劳动”,资本的价值可以用“工资基金”来测量。但即使在这样一种十分接近古典学派假设的模型中,新古典理论的逻辑依然是成立的。这里有必要表明其逻辑推论。给定迂回生产的技术关系,假设存在着资本家和工人,资本家是持有一笔“工资基金”的所有者而为雇佣工人支付工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工人之间的竞争会使工资率定在最不迂回的水平上,即没有资本品生产时的“劳动的边际生产率”,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收入是迂回生产的边际生产力。采用稳定状态的假设和加入人们不同的消费的时间偏好,即可以说明一些人之所以

7、会成为资本家和拥有工资基金是因为他们更节俭或更偏好于未来的消费(参见庞巴维克,1889年)。上述推论为新古典资本理论做了最强有力的辩护。然而,一个简单的逻辑推论是,如果不是单一产品模型(或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将不能得到唯一的表示时间偏好的利息率或把单一产品模型等同于异质品模型。正是在这一点上,新古典理论导致了逻辑的混乱。古典学派与新古典理论所研究的相对价格的技术关系不同,古典学派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与新古典教科书的解释不同,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来自于新古典相对价格的资源配置理论,而是基于“经济人”的自利心,如斯密所表明的,与原始的社会不同,当资本被积累起来之后,这里存在着“自然

8、利润率”所决定的相对价格,资本是一种预付,其目的在于获取利润,是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所形成的资本流动决定资源配置的。古典学派否定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按照古典学派的理论,资本是一笔由资本家支配的货币基金,用以雇用劳动和购买生产资料,通过生产来获取利润,利润是总产出(价值)减去投入(价值)后的剩余,利润率是利润对总投入的比率。李嘉图(1815年)用一种单一产品模型来表明这种关系。假设只生产单一产品谷物,生产周期是固定的,比如为1年,作为投入的是劳动,但劳动是由“资本”雇用的,资本是一笔谷物基金,用以支付雇用劳动的工资。假设总资本的数量是给定的,为上一年收获的谷物,用Yt-1

9、表示,所能雇用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工资率(W),工资率是固定的且小于劳动生产率(),从而投入的劳动数量为L=Yt-1/W,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则这一年的总产出Yt和利润率r为: Yt = (Yt-1 / W) s = Ls (17、1) r = (Yt-Yt-1) / Yt = (Ls -LW) / LW= (s -W) / W (17、2) 公式(17、1)表明总产出取决于投入的劳动和劳动生产率,公式(17、2)表明利润率取决于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让我们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来展开对问题的讨论。斯密认为,在资本积累出现以前的社会,劳动者获得他生产的全部产品,从而不存在利润,把单一产品模型扩展到异质品模

10、型并不改变这一规则,商品交换是按照实体劳动进行的。一旦资本被积累起来,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分配就不能再按照这个原则了,因为资本家除非得到利润,否则是不会为工人垫付工资的。这样,商品交换就从实体劳动转变为“支配的劳动”,商品的价值就由实体劳动支出变为由工资加利润所构成(斯密,1776年)。这样,利润率的计算就成为: r = WL (1+ r ) - WL / WL (17、3) 公式(17、3)与公式(17、2)的不同之处是把Ls换成WL(1+r),这种形式变换使总产出和劳动生产率消失了,利润率只能是外生给定的而不依赖于技术关系(盖尔加尼,1984年)。但如果假设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是给定的,即假设技

11、术条件不变,公式(17、3)即还原为公式(17、2)。这一点与斯密所表述的资本概念是一致的,即资本只是对劳动的支配而不会使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动。如果局限在单一产品模型范围内,即使斯密的公式能够表明两种社会分配关系的不同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为这一问题完全可以用实体劳动来说明而避免使用两种劳动概念所容易产生的混乱。但斯密用上述利润率公式和价格构成理论并不是要说明单一产品模型,而是要说明包含资本品的异质品模型的价格决定。如果资本不仅是用于支付工资,而且用于购买和生产资本品,而生产各种商品的资本构成和周转时间不同且要求获得统一的利润率,这种利润率计算公式和构成价格就可以用于说明这种情况下的相对价格决定

12、了。斯密是这样推论的,由于资本品只是以前劳动的产品,从而也是由预付工资的劳动生产的,其价格将等于基于利润率的工资成本加成,由此可以把资本品还原为最初的劳动。这样,由实体劳动决定的价值就转变为成本乘以统一利润率的生产价格了。斯密的“还原为有时期的劳动”在斯拉伐的理论中居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斯拉伐,1960年;卡尔兹,1980年)。斯密的模型与前面所述的庞巴维克的模型具有令人惊奇的相似性,只要在斯密的模型中加入迂回生产的假设和时间偏好就可以转化为庞巴维克的模型,即资本家所以为工人垫付工资和得到利润是因为迂回生产的生产力,而其价格决定却是完全相同的。斯密的理论只是庞巴维克理论的一个特例,由此还可以推论

13、出古典学派或斯拉伐的理论只是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特例(哈恩,1982年;豪斯曼 Hauseman,1981年)。然而,上述推论只有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才能够成立,在这种模型中技术关系与收入分配似乎是一致的,而一旦推论到异质品模型,斯密的利润率决定就与奥地利模型完全不同了。斯密的理论所要表述的是资本的所有权和“自然利润率”决定相对价格和收入分配,从而可以通过把资本品还原为劳动的方法来表示资本品的价格,但这就必须假设在资本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劳动生产率和总产出是不变的,否则,其利润率公式就成为一种循环推论而不能决定资本品的价格和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分配的份额。李嘉图把价值分配理论转向了宏观总量,

14、他所要讨论的是作为总量的利润率下降问题。对于总量,李嘉图在单一产品的谷物模型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即,在单一产品模型中用类似于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决定总产出,当假设存在着土地的收益递减,在给定工资率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将导致利润率的下降。但这一推论并不适合于异质品模型,李嘉图发现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相对价格而言,当各个部门资本构成不同或资本劳动比率不同时,技术关系上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和收入分配的利润率的变动会同时影响相对价格,从而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尺度来测量总量的收入分配和利润率的变动。李嘉图所要讨论的正是这种技术变动下的收入分配份额问题。与斯密不同,李嘉图并不是要论证一种“自然利润率”决

15、定的相对价格和收入分配,而是要讨论由于技术变动(土地收益递减)使工资率变动条件下的利润率和收入分配的变动。由于在资本构成不同和统一利润率的假设下,收入分配的变动会影响相对价格,从而在相对价格会随分配变动的情况下并不能保持谷物模型中工资率与利润率相反方向变动的推论。但正如谷物模型的逻辑一致性所表明的,相对价格与收入分配的相互作用完全是由于资本存量或资本构成不同的假设造成的,从而只要排除资本存量或把资本存量还原为劳动流量,即可排除相对价格的幻觉。这一问题已为斯拉伐明确表述了,当把李嘉图的技术变动排除掉而仅仅讨论收入分配和相对价格问题时,可以通过标准商品来重新获得单一产品模型的逻辑(斯拉伐,1960年)。但这种标准商品以及还原为有时期的劳动所表述的稳定状态并不是李嘉图真正所要寻找的“不变的价值尺度”,李嘉图所要寻找的是技术变动下的包含资本品存量的相对价格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李嘉图,1923年)。如我们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李嘉图的困难就在于,在异质品模型中,并不能采用技术关系来决定总量,从而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率下降归之于技术关系的命题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