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83234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分析 本篇资源为网站用户个人转载,原创作者如对本转载行为有疑问,请通过邮箱联系网站工作人员。 类型:教学随笔 学段:初中 学科: 历史 年级: (彩版)八年级上册 作者: 宜昌市夷陵中学 来源专辑:冯长运 摘要:针对中学历史教材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以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提出了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的观点,即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语言、教育目的的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新文化运动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分析 宜昌市夷陵中学 吴玉霞 2006年12月,在宜昌教研室李老师和其他同行的支持下,我非常有幸地在葛洲坝六中展示了一节

2、高中历史示范课,从接到通知时的惶惶然不知所措到选定课题、几经打造再到最后的尘埃落定、课后评课,积聚了众多同行的智慧和心血。笔者现将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教学流程和课后反思整理如下: 设计理念长期以来,在传统史学研究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材是以是政治史和精英人物为中心的,是社会上层即“从上往下看”的历史。这些历史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遥远,不仅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由于直接生活经验的缺乏,这些知识也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而普通人的社会史、法律史 、伦理史、日常生活史、人类文明史、自然史及心态史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密切相关的,也是他们最关注最能够感同身受的。但是,这部分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位却

3、体现得很不充分。再加上老师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丧失了历史本来的活力和生机,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点翻腾的浪花。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往往被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秦砖汉瓦之类的“老古董”。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比较冷漠。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近几年的高考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生活化的历史高考试题已经大量出现。 本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开放历史教学,让生活走进历史教学,将“死”的历史教“活”,同时历史教育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笔者设计了新

4、文化运动课这样一节示范课。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乘着歌声的翅膀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而鲜活的导入能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在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的同时,我还选取了一首背景音乐,即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名谣兰花草。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想起,很多学生都跟着哼起了这首歌,课堂的气氛从一开始就融入到新文化运动欣欣向荣的景致之中,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真可谓歌声与笑声齐飞,其乐融融。当音乐声停止,学生还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这时,我将话锋转向本课内容。老师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

5、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胡适,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欣赏老照片。中学历史教材关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大多是结论化的观点。我从学生思维层次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一组老照片:一张旧式婚礼、一张新式婚礼、一张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一张民国时期的女学生。教师提问:请大家欣赏老照片,观察辛亥革命前后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发式分别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教师过渡: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将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

6、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新变化?学生回答:教师过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分子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继续完成这一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假如你是当时一位从西方留学回来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你会做何感想?并采取什么行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你最大的可能是拿起笔杆代替枪杆,通过写文章、办报纸、办报刊等方式来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而你又是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所以你可能会用资产阶级文化的武器来批判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同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教师过渡:那么,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

7、到底是如何同袁世凯和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作斗争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影像资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放映音像资料。学生看录象。教师提问:看完这段录象,请大家一起说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历史要素?(贯穿学法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教师提问:北京大学是我国最高学府之一,也应该是同学们为之向往的地方,当时,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锐意改革,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这一方针使得新思想能在北大自由传播;蔡诚聘英才,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精英汇聚北大,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

8、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所以,北京大学成为学术交流的中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旧语新说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采用的方法是旧语新说,以一个外婆的回忆(包括语言和图片面)向学生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新文化运动的缩影。这段录音文字是:外婆的回忆我出身于一个还算富裕的人家,爹是一名茶商。娘说,我出世的时候,就有3个跳大绳的巫婆拿着所谓神降临的咒符在我的家里跳来跳去的,还满口的天灵灵地灵灵。我没有正式的名字,在出嫁之前,父母一直“老三”、“老三”地叫我。我还在娘胎里的时候,

9、爹娘就把我许配给了一个男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巡抚,跟我们家是世交。三岁时,娘用一条3尺3寸长的裹脚布把我的脚缠得紧紧的,每天包扎一次,再穿上小鞋,夜里还得穿上软底套鞋睡觉,痛得我整晚睡不着觉。在缠脚的几年里,我的脸蜡黄蜡黄的,腿瘦得像麻杆。小时候,我特别羡慕哥哥能去学堂念书,好奇他嘴里念叨的“之乎者也”。可是娘只让我每天练习针线活,还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每天就把我关在闺房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13岁那年,爹娘把我嫁了过去。从此,“陈二家的”“他嫂子“似乎就成了我的名字,而我生活的全部,就是相夫教子。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去了。突然有一天,传来消息说,京城里的皇帝下台了,被改成中华民国,有个叫孙中山的

10、人当了临时大总统,据说还是选出来的呢。不久,又听说换了一个人当总统,那个人还准备称皇帝。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儿子说起这事,特别生气。他还说要响应先生们的号召,“打倒孔家店”,还说什么男女平等,天赋人权,要相信科学,讲民主,不能再信跳大绳。他把那些过去读的经书都丢掉了,说是以后再也不用背这些枯燥的文章了,都改用白话文写,这样大家都容易看懂。慢慢地,年轻人剪去了辫子,小伙子们穿起了西装,姑娘们穿起了旗袍,只有城里的女学生们还穿着裙子,他们经常去西餐厅约会,喝洋酒,看电影,抽香烟,年轻人结婚的时候还穿着西洋式的婚纱,举行新式的婚礼。新的变化还在继续,谁又知道明天的生活是什么样呢?教师提问:那外婆的一生中

11、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有哪些新思想和新文化现象出现? 教师总结并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讨论拓展,回归生活。讲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我着重让学生思考和探讨新文化运动巨匠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即全盘否定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那为什么现在国内却兴起读经热?世界流行汉语热,外国人热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讨论题。教师设置情境:新文化运动期间,知识分子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现在,国内却兴起了一批以“读经”为主的全日制私塾(如上海的孟买堂),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读经课程。你如何看待“读经”之风的兴起?如果有人建议在我们学校开设一门读经课程,你

12、是否赞成?学生回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是否应该开设读经课程转移到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深入到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思考。这样,本节课的落脚点又回归到与学生现实相关的论题,达到了教育应该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紧紧围绕历史与生活这个主题,让历史课堂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营造出一个走进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将历史知识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我都选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老照片、熟悉的

13、生活情境、熟悉的录音,最后,我又将本课的落脚点落在了与学生现实相关的是否开设读经课程的论题上。本案例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只有构建生活化历史课堂,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只有让历史知识回归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历史总是过去性的。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学生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生活化,教师必须摆脱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运用情境模拟教学模式;教学语言需要生活化,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把史实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给学生展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最后,历史教育的目的也需要生活化,我们不是要学生去刻意记住那些“陈年旧事”,让是让他们用历史的眼光关注现实问题,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