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831087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六升初一科学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知识点一:体温计和温度计异同:原理相同:两者都是使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2)都使用摄氏温度。不同之处:(1)量程不同:实验用温度计一般量程是-20110。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因为人的体温范围一般在3542之间)。(2)分度值不同:实验用温度计分度值为1,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3)内装物质不同:实验用温度计内装液体一般为煤油(为便于观察,一般染成红色)体温计内装液体一般为水银。(4) 构造不同,实验用温度计基本构造是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的细管。而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的非常细的缩口

2、,体温计的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里,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人体的温度。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5)用方法不同:实验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但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在使用之前要用手用力向下甩几下,而其他普通温度计使用之前则不能甩。知识点二: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 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调节螺丝达平衡,物码分居左右边。取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记心间。药品不能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 解释: 1、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这两句说了组成托盘天平的主要部件:(调节零点的)螺丝、游码、刻度尺、指

3、针、托盘(分左右两个)。 2、调节螺丝达平衡:意思是说称量前应首先检查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若不平衡,应调节螺丝使之平衡。 3、物码分居左右边:物指被称量的物质;码指天平的砝码。意思是说被称量物要放在左盘中,砝码要放在右盘中。 4、取码需用镊子夹:这句的意思是说取砝码时,切不可用手拿取,而必须用镊子夹取。5、先大后小记心间:意思是说在添加砝码时,应先夹质量大的砝码,然后在夹质量小的砝码(最后再移动游码)。 6、药品不能直接放:意思是说被称量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联想:可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被称量的药品放在纸片上,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表面皿或烧杯里称量)。 7

4、、称量完毕要复原:意思是说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处,使天平恢复原来的状态。第三课时:知识点一:认识生物 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认识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知识点二:生物圈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1)生物圈 范围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环境对生

5、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2)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3)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4)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连结起来。第四课

6、时:知识点一: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植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 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动物细胞 细胞质:内有线粒体等 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 动物细胞,没有上述结构知识点二: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一,拿出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

7、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 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第五课时:知识点一: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

8、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千米。 地球基本数据赤道半径 637

9、8140米 质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知识点二: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直径为1 392 000km的发光球体,是距地球最近、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一颗恒星。 太阳位于银道面之北的猎户座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 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周期大概是2.5亿年),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太阳也在自转,其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5天;两极区约为35天。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

10、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3、 氦约占27, 其它元素占2。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和对流区、太阳大气。太阳的大气层,像地球的大气层一样,可按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性质分成各个圈层,即从内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6000。它是不透明的,因此我们不能直接看见太阳内部的结构。但是,天文学家根据物理理论和对太阳表面各种现象的研究,建立了太阳内部结构和物理状态的模型。这一模型也已经被对于其他恒星

11、的研究所证实,至少在大的方面是可信的。第六课时:知识点一:月相图知识点二:月相的解释当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月球黑暗的部分朝向地球,因此,我们无法观测到月球,这时叫“新月”,也叫“朔”,时间是在每月阴历初一、二;到初三、四,月亮开始从右边露出笑眯眯的眼睛叫“蛾眉月”;到初七、八,右半边全亮了,叫“上弦月”;以后月亮光亮的部分越来越大,叫“凸月”;到阴历十五、十六时,月球光亮的部分全部朝向地球,这时叫“满月”,也叫“望”;再以后,明亮部分从右边逐渐消失,到阴历二十二、二十三,只剩下左半边亮,叫“下弦月”;到二十七、二十八时,又变为蛾眉月,然后又回到新月,完成一个变化周期。月相新月上弦月满月下

12、弦月月出清晨正午黄昏半夜月落黄昏半夜清晨正午与太阳出没相比同升同落迟升后落此升彼落早升先落月相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夜晚见月时间彻夜不见上半夜可见通宵可见下半夜可见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度;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残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知识点三:从古诗中理解月相我们来领悟唐诗中是怎样艺术地表现

13、蛾眉月、新月的。白居易的暮江吟请大家背一背。学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与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提到“月落”时间是“夜半”。半夜落山的月相是上弦月。第七课时和第八课时合并:知识点一:物态变化示意图知识点二:例子讲解1、 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 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 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 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11、早晨的浓雾(液化)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18、灯丝变细(升华)19、灯泡发黑(凝华)知识点三:经典题解1、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都是放热的是( )A、凝固、液化 B、凝固、汽化C、汽化、升华 D、熔化、凝华2、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室温下的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将( )A、一直下降 B、先下降后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