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826716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新中国的社会生活新风尚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与公路的发展演变水运与航空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发展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与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变

2、迁的表现(1)近代:服饰:鸦片战争后,西服开始传入中国;“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服装五花八门。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建筑: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落后、封闭,传统风俗习惯坚

3、如磐石(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社会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渐形成2.影响变迁的因素(1)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主动吸取

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2)现代: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3.变迁的特点: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始终保持着民族本色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表现: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

5、“九五”期末,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新中国成立后机车改造方面有很大进展 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精进

6、航线开通,中国航空业拉开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影响: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2.通讯工具:(1)表现: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2)影响: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

7、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如维新派的时务报、革命派的民报、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中共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出现欣欣向荣,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2.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多彩

8、。4.影响: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民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5.互联网的表现及影响(1)表现: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90年代后逐渐普及。(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点名师精解】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点析】(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

9、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典例】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

10、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A2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点析】(1)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

11、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典例】“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是指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因特网【解析】:抓住关键词“魔幻”“每个人”“所有知识”。【答案】:D【感悟高考真题】11.(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12、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B. C. D.【解析】: 戏台、秀才、小足扳子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状况,破、烂、洋烟袋反映清末民初出传统的文化生活的变迁。“大足板子”是指不缠足兴起,对应1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指交通通讯的进步,对应3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指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对应4思想观念有了改变。答案:D2.(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

13、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3.(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从本题中的信息可知交通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选B。A、C、D与材料反应的内容不符。答案:B4.(2010上海高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

14、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A项出现在19世纪末,B项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D项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均不可能出现在1913年。由于民国建立后推行新式礼俗,B符合当时的礼仪变革。答案:B5.(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解析】: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

15、明信息传递快, 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答案:A6(2009广东高考)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答案:C7.(2009福建高考)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答案:B8.(2009上海高考)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