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819835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进行起义,抵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夫起义军的首领,最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着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进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

2、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拯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四周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方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肯定要夺取成功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准备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

3、上将军,其他很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2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学问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仔细学习历史,从中吸取了丰富的学问,学问大有进步。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举他去做官司,他没有同意,仍旧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当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经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

4、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抱负: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飘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连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3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常常打仗,有次吴王领

5、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终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状况特别危险。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谋,预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终同意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管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

6、尊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说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推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猜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尊敬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难。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最终由弱国变成强国,最终战胜了吴国,吴王惭愧自杀。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4 (传奇)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

7、来,说:“我预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气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争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其次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头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慧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答复说:“你这个人太顽固

8、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今,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四年级历史成语故事5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颍川长社人,为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颍川阳翟人,也是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忙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

9、备只得绝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其次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情愿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鄙视和请他出来帮忙自己挽救国家危急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预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或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见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怪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始终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恳切地请他帮忙,就出来全力帮忙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仰慕的人出来帮忙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恳切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