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81795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髓1. 脊髓灰质板层构筑的概况十个板层,层从后角尖到后角头,层后角颈,层后角基部,层中间带,层前角,层:围绕中央管的灰质区。Lamina:有粗细不等、方向不同的纤维穿过,呈松散的海绵状或网状外观,又称海绵带,内有后角边缘核,接受来自后根的传入纤维。Lamina :位于层腹侧,占整个后角头的大部分,不含有髓纤维,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称胶状质。Lamina :位于胶状质腹侧,细胞较层者大,但不如层密集,含有髓纤维。Lamina :位于后角头的中心,是前四层中最厚的一层,、层内的大、中型神经元相当于后角固有核。Lamina :位于后角颈,厚,除胸髓外,可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占2/

2、3,神经元小而密集;外侧部占1/3,神经元胞体较大,许多纤维与胞体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脊髓网状核轴突进入同侧或对侧外侧索,形成长的纵行束。Lamina :位于后角基部,在颈、腰骶膨大处最发达。接受后根初级本体觉传入纤维和某些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与运动调节有密切关系。Lamina :相当于灰质中间带,在颈、腰骶膨大部变化大,向前延伸入前角内,居板层、之间,含有胸核、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和中间内侧核等。外侧部与中脑和小脑有广泛的上下行联系,参与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内侧部与邻近节段灰质有大量的联系(脊髓固有反射),该部与内脏反射活动有关。Lamina :横跨脊髓前角基底部,在

3、颈、腰骶膨大处仅局限于前角内侧部,含混杂的中、小型神经元,偶尔可见大型神经元,主要为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即节段间神经元,许多下行纤维终于此层,其轴突终止于同侧及对侧的、同一及邻近节段的板层和。Lamina :前角最腹侧,在胸髓处占前角的最前部,在颈、腰骶膨大处向外向后扩展,由前角运动神经元群和中间神经元组成等组成,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其他躯体运动纤维的最后终止处,固有“最后运动通路”之称。Lamina :环绕中央管,包括灰质前连连合、灰质后连合,由小形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2. 脊髓灰质的配布,主要神经核的位置和功能(1)后角后角边缘核(I):板层相当于后角边缘核,接受来自后根外侧部传

4、递痛温觉和内侧部传递粗略触觉,以及其腹侧胶状质的纤维,部分轴突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胶状质(II):板层不含有髓纤维,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称胶状质,接受后根内传导伤害性和温度的细纤维侧支及脑干的下行纤维(来自中缝核、网状结构等),轴突一部分终于腹侧灰质核团,一部分在核柱内或背外侧束内上下走行14节后又终止于胶状质或边缘层,构成脊髓固有束,是脊髓主要的伤害性刺激处理中心,能分析、加工感觉信息。后角固有核(III、IV):、层内的大、中型神经元相当于后角固有核,神经元的树突呈放射状伸入层,大部分与后根一级传入纤维形成突触,大细胞的轴突走向同侧或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参与构成脊髓丘

5、脑束。网状核、颈外侧核(V):板层V外侧部1/3有许多纤维穿过,与胞体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尤其在颈髓处明显,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胞体较大,染色较深,称网状核,见于脊髓全长;颈外侧核,位于C12节外侧索内,是网状核向外侧的延伸,恰在后角的前外侧,是脊颈丘脑束的中继站,与触觉和痛觉传递有关。人的颈外侧核较小,个体差异较大。胸核():又称背核nucleus dorsalis或Clarke核,位于后角基部腹内侧份,中间带背侧(vi, vii层),见于C8L3节段,以T1012最明显,接受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轴突主要进入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另一部分为联络纤维,胸核细胞在C8L3范围以外向上下延

6、伸,常有少数细胞尚可辨认,称为Stilling核(颈核和骶核)。(2)中间带中间外侧核:位于中间带外侧尖端,向外突出构成侧角,见于T1-L3脊髓节。属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其轴突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等至交感神经节换元,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在第8颈节和第1胸节的侧角中有一群细胞称为睫状体脊髓中枢,其轴突经过前根、颈交感神经节(下中上)换元组成颈内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支配眼部三个平滑肌:瞳孔开大肌、上睑板机、眼眶肌。中间内侧核:位于中间带内侧部,中央管外侧,见于脊髓全长。由一小群中小型细胞组成,直径1024um,呈三角形。接受内脏传入纤维,中继后至内脏运动神经元(引起

7、内脏反射 ),并上传至脑(引起内脏感觉,产生意识 )。骶副交感核:S24脊髓节,位于中间带外侧部,类似中间外侧核的细胞群,属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为排尿和排便的脊髓中枢及性中枢,其轴突经前根、骶神经、盆内脏神经至腹盆腔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主要分布至盆腔脏器。(3)前角内侧核:位于前角内侧部,支配躯干肌;前内侧核位于脊髓全长,C1-4、T1-2、L3-4和S2-3处明显,支配伸肌;后内侧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在颈、腰骶膨大处明显,支配屈肌。外侧核:位于前角外侧部;在胸髓部较小,不再分亚群,支配肋间肌和腹前外侧壁的肌;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最发达,使前角向外侧突出,分为前外侧核(C4

8、T1、L2S1)、后外侧核(C5T1和L2S2)、后外侧后核(C5T1和S13),支配四肢肌。,神经元由内侧向后外侧排列,分别支配肩肌或髋肌、臂肌或大腿肌、前臂肌或小腿肌、手肌或足肌 中央核:中央柱仅见于某些颈髓和腰骶髓节;膈核位于C35脊髓节,支配膈肌;副神经核位于C15、6脊髓节前角腹侧缘,其轴突经前、后根之间穿出外侧索,向上合并成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腰骶核位于L2S1脊髓节前角的中央,其轴突可能支配盆底肌和会阴肌;前角连合核位于前角后内侧缘,见于脊髓全长,但在C58和L12脊髓节处发育良好,在T26和L5以下发育较差,其轴突经灰质连合而终于对侧前角。(4)中央灰质(X)

9、:背侧连合核位于中央管背侧的灰质后连合处,在骶髓和尾髓最为明显。接受内脏初级传入为主的感觉核团,是盆腔脏器各种信息汇聚之处,与孤束核上下呼应。脑干网状结构1. 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除了明显的脑神经核、中继核和长的纤维束外,尚有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其间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结构,称脑干网状结构。2. 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核团和组成分区:外侧区(联络区),内侧区(效应区)核团和组成:(1)向小脑投射的核群: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和脑桥被盖网状核,中继脊髓、大脑皮质、前庭神经核到小脑的传入纤维。(2)中缝核

10、群:5-HT能神经元组成。(3)内侧核群: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脑桥颅侧网状核;接受外侧核群、脊神经核脑神经感觉核的传入,接受中脑顶盖视觉和听觉、嗅脑的嗅觉;发出上、下行传出纤维;是脑干网状结构的效应区。(4)外侧核群:腹侧网状核、背侧网状核、小脑网状核、臂旁内侧核、臂旁外侧核、脑桥被盖网状核;接受广泛上行传导通路的传入投射;发出传出纤维到达内侧核群,是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区。3.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1)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各种感觉通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外侧核群,中继后达内侧核群,或直接进入内侧核群,再由此发出上行纤维终止于背侧丘脑非特异性核团,转化为非特异性信息广泛地投射到大脑皮质,

11、统称为上行网状激动系统。(2)调节肌张力:网状脊髓束,中脑和脑桥的网状结构可兴奋脊髓前角的和神经元,延髓的网状结构可抑制脊髓前角的神经元。(3)调节内脏运动: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呕吐中枢等,与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和孤束核联系,参与胃肠、呼吸、心血管、血压和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活动。(4)参与睡眠的发生:中缝核上行投射至间脑、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抑制大脑皮质活动。(5)抑制痛觉传递:脑干网状结构发出下行纤维至脊髓后角或脊髓胸段侧角,调节痛觉传递和调节心血管运动。间脑1.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类、纤维联系根据进化、纤维联系和功能,背侧丘脑的核团分为:(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

12、丘脑):板内核、中线核和网状核,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联系。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经这些核团转换,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机体的清醒状态。(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前核和腹中间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入纤维,经它们转接,并发出纤维投射至躯体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腹后核传入纤维来自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传入纤维在腹后核中有严格的定位关系,头面部感觉纤维投射至腹后内侧核,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至腹后外侧核。传出纤维(丘脑上辐射)定位投射

13、至第1、2躯体感受区。(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内侧核、外侧核的背侧组及前核群,为背侧丘脑进化中最新的部分,包括内侧核、外侧核的背侧组及前核群。这些核群很少接受上行来的直接投射纤维,而是接受大量的间脑其他核团的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再投射到大脑额叶、顶叶和颞叶皮层联络区,并形成大量的往返纤维联系,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及运动信息,似乎与情感意识、认知、判断和记忆有关。2. 背侧丘脑的功能(1)感觉传导中继站:除嗅觉外,来自皮肤、本体感受器、内脏、视觉和听觉(视、听觉在后丘脑中继)等一切感觉冲动,经背侧丘脑中继才能到达大脑皮质进而才能产生意识,所以背侧丘脑被称为“意识闸门”。(2)皮质下感觉整合机构

14、:背侧丘脑对来自身体各部分不同的感觉冲动进行协调和整合。在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它是感觉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对感觉具有粗糙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一些基本感觉,例如疼痛、冷和热可能在背侧丘脑产生感觉,并使这些传入具有情感色彩。因此,切除感觉皮质后仍有疼痛意识,但不能定位。(3)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作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相互联系的枢纽,实现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属于边缘系统中重要环节(5)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皮质兴奋状态3. 下丘脑的分区和主要核团分区:从前向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区,从内侧向外侧分为室周带、内侧带和外侧带。主要核团:视

15、上区有室旁核、视上核和前核,结节区有漏斗核(弓状核)、背内侧核和腹内侧核,乳头区有乳头体和后核。4.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1)与垂体的联系:由视上核、室旁核分泌抗利尿激素经视上垂体束投射至神经垂体;由漏斗核及附近室周区分泌的激素释放激素或激素抑制激素经结节漏斗束投射到垂体门脉系统。(2)与边缘系统的联系:经穹窿与海马结构、乳头体联系;前脑内侧束将隔区、下丘脑与中脑背盖部相联系;终纹将隔区、下丘脑与杏仁体相联系。(3)与丘脑、脑干和脊髓的联系:经乳头丘脑束与乳头体和丘脑前核相联系;经乳头被盖束将乳头体和丘脑被盖相联系;经背侧纵束与脑干副交感神经核相联系;经下丘脑脊髓束与脊髓交感神经核和骶副交感核相联系。5. 下丘脑的功能(1)神经内分泌中心:功能性轴系全面调控内分泌。(2)自主神经的调节:下丘脑是交感和副交感重要的皮层下中枢,通过背侧纵束和下丘脑脊髓束调控脊髓和脑干的自主神经。(3)体温调节:感受体温,启动产热、散热机制。(4)食物摄入调节:通过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5)昼夜节律调节:视交叉上核。边缘系统1. Limbic lobe:边缘叶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以胼胝体沟和海马沟为界,分为内环和外环。边缘叶外环包括扣带回、扣带回峡、海马旁回、钩。边缘叶内环包括胼胝体上回(灰背)、终板旁回(胼胝体下回)、胼胝体下区、斜角带、束状回,其中终板旁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