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线检测工艺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817917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线检测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射线检测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射线检测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射线检测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射线检测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射线检测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线检测工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射线检测工艺1目的:为保证射线检测操作的规范性、底片质量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信特制定本工艺,本工艺规定了射线检测人员资格、所用设备、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底片评定等内容。2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在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全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和射线检测。对钢制和镍及镍基合金,适用厚度范围为2-250mm ;对铜及铜合金、铝及铝合金,适用厚度范围为2-80mm;对钛及钛合金,适用厚度范围为2-50mm。3编制依据 本细则引用标准未注年号的,应使用最新版本。3.1 JB/T4730.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3.2 JB/T4730.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3.3TSG

2、R7001-2004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3.4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3.5其他有关规范、规程、标准4检测质量控制和底片评级:检测技术等级根据有关规范、标准及设计图样的规定选择;检测质量控制和检测级别评定依照JB/T4730.2标准进行;合格级别应按照相应安全技术规范与标准确定;检测部位和比例,应符合有关规程、规范和本中心有关检验规范的要求。5检验前准备5.1检验时机:按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相应条款执行。5.2现场条件:设备内气体分析合格,有关手续齐备方可入罐;脚手架搭设应牢固;保温层应拆除;工作表面应清理干净。根据射线防护要求设置安全警戒区域。5.3人员要求5.3.1检测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

3、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该项目的无损检测资格,并从事与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5.3.2检测人员每年应检查一次身体.其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5.4设备要求:检测所用设备完好且校验或自校合格。5.5检测准备5.5.1 检测人员应详细了解受检工件的制造、使用及历次检验情况。5.5.2检测部位:5.5.2.1压力容器重点检查以下部位:丁字口、封头与筒体连接焊缝、错边量和棱角较大的焊缝、局部变形的焊缝、多次返修的焊缝、检验员有怀疑的部位等;5.5.2.2压力管道重点检查以下部位:与压缩机、泵进出口连接焊缝,表面检测发现裂纹的焊

4、缝,错边量、咬边和棱角严重超比的焊缝,支吊架损坏部位附近的焊缝,异种钢焊接的焊缝,硬度检验发现异常的焊缝,使用中发生泄露的部位附近的焊缝,多次返修的焊缝、检验员或使用单位有怀疑的部位等。5.5.3 透照方式选择:外径100mm的管子对接焊缝采用双壁双影法,其它采用单壁透照或双壁单影透照,为提高成像质量,在可以实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单壁透照。环缝照像时,优先选择源在中心的周向曝光法。5.5.4 一次透照长度的确定:可通过计算得出。5.5.5 其他透照参数的确定:焦点一工件表面距离L1、管电压、曝光量等均应满足标准要求。5.5.6 设备器材的选择:使用X射线照相,应采用T3型或更高类别的胶片;使

5、用射线照相,应采用T2类或更高类别的胶片。增感屏采用铅屏,前后屏厚度应符合标准要求。5.5.7 射线检测的底片编号:底片编号的有序性是保证检测可追踪性的重要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底片编号按以下规定执行;纵缝采用Z为代号;环缝采用H为代号。如: Z1-1 第一道纵缝的第一号片,H2-4 第二道环缝的第四号片。检测人员也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决定底片编号的方式,原则是简洁、明了、可追踪性强,并将编号方式在底片评定记录(或布片图)中注明。6检测现场透照6.1划线、编号、布片图:在工件上按照规定的一次透照长度划线,注意内、外线段对齐;在工件上写明焊缝和底片编号;在布片图上注明各张片的位置。6.2 像质计和铅

6、字标记摆放:像质计和各种铅字标记的摆放应符合标准要求。铅字标记包括产品编号、底片编号、透照日期、中心标记、搭接标记(抽查时,称为有效区段透照标记。下同)。中心定位标记:一个箭头指向焊缝,另一箭头指向大号的方向;搭接标记:在双壁单影法和源在内且L大于R的单壁透照中放胶片侧,其余放射源侧。背散射“B”标记放在暗盒背面。6.3 贴片:注意在焊缝长度方向上不要错位,在焊缝宽度方向上应保持焊缝、热影响区、各种铅字标记均能在底片上成像。6.4 对机:焦距应准确,注意射源中心与胶片中心一致,射线束方向与工件表面垂直,特殊情况下,射线束可能与工件不垂直,此时应在工艺卡上注明。6.5 曝光:曝光前应检查X射线机

7、是否规定按进行了训练,射线是否装配好、操作是否灵活、现场人员是否撤离。上述检查完成后开始曝光。各曝光参数应准确控制。曝光时,检测人员应注意自身防护,射线探伤时,必须携剂量报警仪。6.6 取片:取片时应小心,防止胶片受折受摔,曝光后的胶片应及时冲洗。6.7暗室处理6.7.1暗室可利用现场条件布置,但应保证遮光性能良好,有足够的空间,必要的电源,充分的水源。6.7.2 显、定影液应按胶片说明或公认的、成熟的配方配制。6.7.3 处理胶片时,显、定液的温度应控制在说明书或公认的范围内,如不能保证时,应采用必要的加温或降温处理,或采用特殊处理手段,应注意时间、搅动等对冲洗效果的影响,保证底片的冲洗质量

8、。6.7.4 定影结束后,底片应得到充分水洗。7检验技术按射线源,工件和胶片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透照方式可采用单壁透照的纵缝透照法,环缝周向中心曝光法和环缝外透法以及双壁透照的双壁单影法、双壁双影法。只要实际可行应采用单壁透照技术,当单壁透照技术不可行时,方可采用双壁透照技术。7.1单壁透照(包括纵缝透照、环缝外透照和环缝周向透照等)。7.1.1 纵缝透照纵缝单壁透照一般f2L3,当胶片长300mm时,一次透照长度L3250-260mm。中薄板焦距一般用600mm,对于厚板用增大焦距来满足标准的要求。7.1.2 周向中心曝光源置于圆筒形容器环焊缝的中心,一次曝光检测整条环焊缝 ,焦距F为D/2+

9、2(mm),当胶片长300mm时,一次透照长度L3选用250260mm。7.1.3环缝外透法采用外透法透照环缝时,一次透照长度应按以下公式计算。 7.2双壁透照7.2.1双壁单影透照7.2.1.1能量的选择按JB/T4730.2中第4.2条的规定。7.2.1.2在满足K值的条件下,为了使一次透照长度L3增大,应尽可能地缩短f(不得低于最小f)。7.2.1.3一次透照长度L3应按以下公式计算:7.2.2双壁双影透照7.2.2.1 能量的选择按JB/T4730.2中第4.2条的规定。7.2.2.2 像质计按透照厚度选用应符合JB/T4730.2中第4.7条的规定。7.2.2.3 环焊缝采用双壁双影

10、透照,射线束的方向应满足上下焊缝的影像在底片上呈椭圆形显示,影像的开口宽度在1倍焊缝宽度左右。只有当上下焊缝椭圆形显示有困难时,才可垂直透照。7.3 管道的透照方法和最少透照次数7.3.1外径D0100mm的钢管,当同时满足T(壁厚)8mm、g(焊缝宽度)D0/4,采用双壁双影法透照。7.3.2 对需100%检测的焊缝: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时,当T/ D00.12时,相隔90透照2次。当T/ D00.12时,相隔120或60透照3次。采用垂直透照重叠成像时,一般相隔120或60透照3次。7.3.3 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多次透照时,在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缺陷检出范围,保证底片评定范围内黑度和灵敏度满

11、足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椭圆成像或重叠成像方式透照一次。75.3.4 D100mm时,采用双壁单影法,按照K值的要求计算一次透照长度和最少透照次数。8结果的判定与处理8.1 评片人员底片的评定由级以上人员进行。8.2 底片的质量8.2.1 底片黑度(包括胶片本身的灰雾度)。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的黑度应在2.04.0之间。8.2.2 每张底片应测定四点,即:中心标记处焊缝两侧母材的黑度和搭接标记处焊缝中心无缺陷处的黑度。8.2.3底片上的像质计和识别系统齐全,位置准确,且不得掩盖受检焊缝的影像。8.2.4 底片上至少应识别丝号要满足JB/T4730.2中表5、表6、表7规定,其长度不少于10mm。8

12、.2.5 底片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得有胶片处理不当或其它妨碍底片准确评定的伪像。8.3底片评定8.3.1底片质量要求 在有效评定区域内,底片黑度值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像质计影像的位置正确,要求达到的应识别丝号影像清晰、长度足够;铅字标记齐全且不掩盖焊缝影像;在焊缝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应有妨碍缺陷评定的假像。8.3.2当底片质量不能满足上述指标且妨碍底片评定时,不应对该底片进行评定。8.3.3对因受现场条件限制,其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的底片,缺陷评定结果仅作参考,但应在探伤报告中说明。8.3.4焊缝质量评级按标准进行,评片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取得射线级以上资格。8.3.

13、5当检测工作无故中止时,检测人员应重新进行准备工作。8.3.6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仪器、仪表有误,则应分析原因,确定是仪器、仪表有问题,则应更换仪器、仪表,重新进行检验和记录数据。8.3.7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产品有一般质量问题时,可以依据规程、标准以及受检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如果产品有严重问题时,检测人员必须向质量技术负责人汇报后,进行处理。8.3.8检测结束后,应出具检测报告。9记录与报告9.1记录、报告格式9.1.1记录格式见附件1射线检测记录。9.1.2报告格式见附件2射线检测报告。9.2检测原始记录、评片记录应清晰完整,定位图准确,各项数据完整,缺陷位置、性质、大小、评定级别均应填写清楚。9.3检测报告内容应符合标准要求,其编制、审核、批准按检验报告控制程序执行。9.4检测报告、评片记录、布片图,底片等应一起归档保存,按档案管理规定执行。10对本工艺不适用的特殊材料和特殊工件检测,应另行编写专用工艺并经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使用。附件1:SDTJ/JLJ-WS-02-01射线检测记录附件2:SDTJ/JLJ-WS-02-02射线检测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