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814081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荷塘月色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荷塘月色教案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方,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观赏散文雅静美的同时,感受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方、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的冲突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帮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伸展片断 4、配乐朗读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日,我们要学习朱自清

2、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我们并不生疏,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闻名的_、_、_,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学问分子,他积极参与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覆盖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好像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日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

3、文中到达完善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打算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来到荷塘,欣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又想起西洲曲。最终回家,推门进去,发觉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刚这位同学复述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欣赏荷塘时,在荷塘边欣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欣赏的是月色,最终还欣赏了荷塘四周的风光,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刚没有把欣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晰。)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

4、们更为完整了解了的行踪,请看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欣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制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非常宁静,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安静”。) 颇不安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交待了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表达的冲突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孤独”,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

5、抒发忧国忧民的情丝,提醒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非常幽静。) 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头比拟忧愁“心里颇不安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寻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的心情起伏不定。留意“且”字,且:临时。表达对现实不满。对自由憧憬,这一局部写去荷塘,在小路上漫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一起来观赏这“悄悄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刚我们通过画面,沉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

6、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方。) 答复非常精确,又是如何对其进展描写? (生: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像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外形上非常相像,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像,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伸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势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用“袅娜”、“羞怯”形容花,采纳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优美,“羞怯”娇羞姿势。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纳了比方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7、花的雪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方连用,其中本体一样,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方,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方把嗅觉范围的“芳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由于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方新奇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方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势。像分散起来的碧绿的波浪,静中有动,特殊传神。水:“脉脉”采纳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纳,比方、通感、

8、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优美动人,给人以详细、生动、鲜亮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到处写月,到处表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绽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足,从高处落下 浮:雾非常轻,集中慢 洗:花颜色非常雪白,鲜润 笼:模糊不行捉摸 画:具有制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

9、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方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淌、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雪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耀下的叶和花的模糊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由于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精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

10、相互协作,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奇妙结合。明与暗非常协调。通过比方、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风光中临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孤独的心情,又涌上的心头,所以喧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由观赏悄悄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稳固新课 这是一篇美丽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

11、色与荷塘穿插,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叉,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模糊、静美的画面。表现忧与喜的冲突心态,抒发关怀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观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 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需通过肯定的手段表达。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乏地下着雨,模糊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似乎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闹,肤浅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