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812795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也谈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也谈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也谈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也谈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 (摘要)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审美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音乐欣赏只有在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共同构成的音乐作品中感知。这种感知不是对一个物体的表面属性的直观认识,而是借助这一客体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感受抒发出来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和心智的结合与升华。它和一般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关键词 音乐欣赏 听觉 感知 音乐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当忙碌的工作过后,给自己泡一杯清茶,放一张CD,让自己沉浸在舒伯特、莫扎特的音乐里,会觉得一切的辛劳就在这些音乐中缓缓散去,生活变的如此美好。音乐就象春天里菲菲细雨、潺潺流水,使你心旷神怡;它还使你在愉悦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音乐是

2、需要用双耳和心灵共同感受的,不是仅仅只要听到就可以,针对音乐欣赏中的感知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音乐欣赏是经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 音乐在艺术大家庭中,其个性首先体现为它是一门纯粹听觉的艺术。其他姐妹艺术诸如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大多都是视觉形象的展现作用于欣赏者,虽然他们中间的一些也需要借助听觉因素(如舞蹈、戏剧);有些也要通过语言(话剧、文学作品);但是象音乐这样在听觉领域里独立完成的艺术却是绝无仅有。从音乐欣赏角度看,人们对任何异步音乐作品的把握都离不开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欣赏。当然,有很多有经验的音乐家可以阅读总谱来感受音乐,但是这种感受的基础是在他熟悉了大量的音乐,

3、运用他以往的音乐听觉经验来感受的,这种感知方式依然离不开听觉经验。也就是说他在欣赏总谱时,是依靠他长期积累在内心的声音印象构想出实际的音响效果。此时他的耳朵虽然没有受到外在声音的刺激,可是却在聆听着来自内部感官、由经验和想象力所提供的听觉对象,归根到底,这应该是一种间接聆听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如果没有多年的音乐经验和知识积累,要运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况且这种间接而曲折的聆听方式也不是音乐欣赏所必须的,听众欣赏音乐是无须感知乐谱的存在。因此,音乐的美首先为听觉所拥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听觉占有绝对的地位。这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 听觉系统是人类接收信息的渠道。人类通过它和外界接

4、触,接收信息,认识世界,尤其重要的是人类的双耳还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也可以这样说,音乐是为了听音乐的耳朵而存在的。如果没有需要音乐的耳朵,没有具备审美感受能力的人类听觉,就不会有什么音乐艺术存在。尚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类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演奏者还是作曲家也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聆听才能体现出他的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观众的欣赏才能成为一件现实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听觉进行音乐欣赏是整个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若没有演奏,音乐作品就不能被感知,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懂得,任何一部作品,如果没有听众的欣赏,也就

5、等于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总之,音乐是为了人而存在的,首先是为了人的听觉感知而存在的。为了满足我们的欣赏欲,激发我们的激情和想象,首先就要先保护好我们的听觉系统,这样,才可以让我们好好体会音乐的魅力,体验着人类丰富多彩的感知力。 二音乐的听觉是一种审美的聆听 上文说过,音乐欣赏是首先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是这种听觉与一般的听觉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一种审美的聆听。人们从这种聆听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外在客观属性的表面认识,更多的是借助这个客体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感受释放出来。这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说,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首乐曲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是必须

6、通过演奏家或演唱家的表演活动来完成,也就是音乐的“二度创造”。而人们通过欣赏,用自己的理解来感受音乐,完成审美活动,也就是“三度创造”。这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听”这一活动本身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对某一存在物的感知,是对某种刺激物的反映。如果说音乐欣赏就是听音乐那是不对的。从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用耳朵听,通过听觉去感知对象。但是,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他于一般的听觉有着本质的不同,确切的说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聆听,是一种审美创作,是要通过这个知觉的客体把自己内心的感受释放出来的过程。譬如,某天的傍晚你听到有人在不远处在弹古筝,通过聆听你可以判断演奏者在哪里,可

7、以凭听觉知道这是否是一首你熟悉的乐曲,如果对演奏有点了解的人还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演奏的技巧如何。这些都来自你的听觉的直接反映,并没有审美感受可言,这些乐器、乐曲,对你而言只是在演奏,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你感知到他们的存在和某些特征,仅此而以。就象雨天你听到雷声知道天要下雨;听到汽笛声响知道火车通过。只是一种本能的反映。只有你从这些表象中脱离出来,用心随着音乐的起伏去感受,随着乐曲旋律的流动,节奏的张弛,用内心无声的歌唱去体会乐句的韵味,用想象和情感来理解乐曲,音乐的美才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音乐欣赏是一个主客体相交融的过程。主体是指实施欣赏活动的人,即音乐的欣赏者;客体是指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在

8、音乐欣赏过程中,作为客体的音乐作品将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以丰富多变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与此同时,作为主体的欣赏者不断把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投放到作品中去,用幻化的意想去充实音乐的内涵。罗曼 罗兰说过:“音乐最大的意义不就在与它纯粹地表现出人类的灵魂,表现出那些在流露出来以前长久地在心中积累和动荡的内心生活秘密吗?”不是音乐在激动,而是音乐使我们在激动;不是音乐在幻想,而是音乐使我们在幻想。各种体验,都是因为欣赏者生活阅历的不同;文学修养的不同;音乐知识的不同在他们心中产生的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内容。当欣赏者把各自的情感带到对同一作品中时,这个作品其实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我们在音乐的幻想中思

9、绪万千,其实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感受到,这是别人无法和你共享的。例如从江河水这首乐曲中,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凄楚、哀怨的感受,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不会是相同的,具体的情感一定是千差万别。人们可以听同一首乐曲,但是不会有共同的感受,这种音乐的感受力其实也是欣赏者对音乐的一种创造力,离开了这种创造力,人们就不会了解乐曲的内涵和意义,也不会领略音乐欣赏的乐趣。 三音乐欣赏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音乐不过是一些同时或相继发生的、有一定规律的声波震动。人类之所以把这样一个物理现象制造出来作为“艺术”而加以欣赏,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听觉对于这种现象有着特殊的感受力。一般人的听觉可以听到频率大约在20-

10、20000赫兹的声波震动,对500-4000赫兹以内的声波震动尤其敏感,可以明确辨别不同振频之间的差别,这也就是常说的“音高感”。此外,人的听觉对声波震动的幅度也很敏感,不同的振幅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力度,也就是常说的“音值”等等。正因为人的听觉可以辨别音值,音色,音高,所以才借助乐器和人声制造出符合一定规律的乐音,通过乐音的组合,产生优美的旋律及和声;把不同的乐音按不同的节奏组合在一起,产生一定的特殊旋律等等。但是音乐对于人来说决不是一些能够满足感官刺激的现象,应该是从生理感官的接受到达心理层次的的感受,再加上理性认识的参与,从而形成一种全身心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这其实就是意味着音乐欣赏其实也

11、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结合的过程。 音乐欣赏是作为人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欣赏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普遍的还是情感化、观念化的欣赏方式。当我们打开CD,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时,一组和声或一段节奏,我们首先不是要得到什么知识,而是为了得到某种享受,音乐在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感受,并且这种感受力是在听觉的直观中获得的,任何有关这部作品的知识都无法代替这部作品给听众的感性样式,也不能满足人们在音乐欣赏中所实现的审美需要。如我们通过学习音乐史知道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是在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后创作的这首乐曲,作品中蕴涵着肖邦的爱国热情和波兰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的精神。但是假如我们从没接触过这个知识,那么这只是一个知识而已,不

12、代表什么,只有我们亲耳聆听了这首音乐,这些知识才能和我们的听觉欣赏结合起来,帮助我们刚好地感受这首乐曲。由此可见,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感性直观活动的本质是不变的,但是要让这种感知更加完美的完成,一定要有这种理性的知识相结合。理性认识只是对最终的审美体验起到一种强化作用,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欣赏中不仅对一首乐曲的感性特征予以充分的把握,还能从观念上、思想上理解它的内涵,那么我们的感受就回受到来自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这两个方面的作用而得以强化。应当说音乐欣赏带给人的感性体验,是高于感官刺激之上而又超越理性认识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 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在每次聆听音乐的时候都能够作一个真正的欣赏者,都

13、能达到审美感受的最高层次。在很多情况下,音乐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娱乐、装饰性的作用,人们对他的欣赏也只是在表层的、感官的阶段上进行。但是这种欣赏方式不能算作完全的、充分的审美体验。 总之,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无论是感情上的共鸣还是观念上的把握,都不失为获得审美感受的一种途径。音乐欣赏也的确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每个人都有一把打开艺术殿堂的钥匙,关键是你怎样用它。我们应该作到尽量从理论上充实自己,在想象上放开翅膀,挖掘真正的音乐本质和内涵,对音乐有一个全新和更为深入的认识。参考文献1 音乐美学蒋一民著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2 音乐欣赏讲话钱仁康编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3 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编著 学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