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陈太丘与友期.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80977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8陈太丘与友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8陈太丘与友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8陈太丘与友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陈太丘与友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陈太丘与友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学科课时计划 主备人:魏继红 总序号_18_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课型主题阅读课教师魏继红第1 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2、.能勾画出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懂得做人要诚信、为人要正直的道理。评价任务1、预习检测,教师大屏幕出示字词、文学常识填空,学生在小条本上完成填空。(检测目标1)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检测目标1)3、通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整理并识记文言词语。(检测目标2)4、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文中难点问题。(检测目标

2、2、3)5、学完本文,你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检测目标3)重点、难点重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难点:能勾画出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法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法、情景表演法教学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板块一:导入板块二:目标呈现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他们的才华让我们钦佩不已。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聪慧少年_陈元方。出示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现象。2、.能

3、勾画出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3、懂得做人要诚信、为人要正直的道理。倾听导语,进入情境;思考并讲解自己知道的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1、学生默读目标,提取目标中的关键词2、指名复述目标。用故事导入,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明确目标板块三检测预习板块四朗读课文板块五疏通文意板块六:人物探究板块七:体验反思板块八作业布置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一1、本文选自_,它是由_(朝代)_组织一些人编写的_小说集。2、给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 太丘舍去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句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熟练后分角色朗读。(要读出人物语气)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三1、自主疏通:学

4、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2、整理文言词:(1)重点实词:去、乃、期、委、引、顾(2)通假字:“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3)人称词: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教师呈现评价任务四1、找出文中描写元方和友人的句子,说说分别表现表现了元方和友人怎样的特点? 元方:聪敏、机智、懂礼识义,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正直不阿等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教师呈现评价任务五学完本文,你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教师呈现评价任务六1、积累本课的实词。2、积累一则古

5、代聪慧少年的故事。围绕评价任务一进行1、教师大屏幕出示预习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落实情况。2、学生在小条上完成填空,同桌互评,反馈知识掌握情况。围绕评价任务二进行学生读文,读准字音和句读,把握人物的语气。围绕评价任务三进行1、自主疏通,小组合作交流。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3、学生整理文言词语,学生边整理边识记。围绕评价任务四进行学习1、思考问题并回答。2、倾听同学回答,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围绕评价任务五进行学习围绕评价任务六进行学习课后完成。通过正音、常识填空,进行预习检测。 了解文学常识,扫清诵读障碍。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落实本节重点。通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整理并识记文言词语。通过研读文中重点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通过反思,深化文章内涵的理解。巩固所学,拓展延伸。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 (1) 陈元方的人物形象把握较好,能从多角度把握。 (2) 结尾元方是否失礼,学生探究很深刻。2、不足之处:学生倾听的习惯培养的不够好,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倾听效率不高。3、改进措施: 设立补充完善奖励,鼓励学生倾听发现问题,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