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80704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论文关拍词文化信忽资源共享工程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论文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公共图书馆突破传统的服务手段.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拓展服务空间。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惠及全民的文化创新工程可以很好地为其服务。公共图书馆应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更新服务网络,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阵地服务;创建分馆,扩大服务范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一项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手段,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创新工程。由于该工程是依托公共

2、图书馆进行建设的,所以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发展,也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突破传统的服务手段,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拓展服务空间。文化共享工程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和延伸。只有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文化共率工程的特点(一)具有丰富多彩的信包资源文化共享仁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在资源的建设上充分体现了面向普通百姓、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找贴近”原则。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荃层群众.尤其是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主要服务内容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精神食粮及种

3、养、务下、经营等知识信息;提供能满足城乡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艺术、影视曲艺和相关人文知识信息;提供能提高城乡群众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科学普及、法规政务、市场经济、医药卫生等知识信息。文化共率工程是一个大型巨量的资源库。首先,数量规模大,让百姓有广泛的选择余地,能满足各文化水平、各职业下种以及各种层次的需要,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其次,内容丰富实用,能满足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拓展文化视野、提高知识技能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再次,信息形式活泼多样,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除文字外.还有图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同时,信息新颖及时,资源的受众群达数亿人,网站上的信息每天更新、时时

4、添加,满足了群众求异求新的需要。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二)具有多种多样的信色传递手段由于文化共享工程传递的信息都是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过的,因此.存储、传输的渠道更多地需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卫星、镜像站点、移动存储、光盘等。在中西部地区通信设施比较落后,还不能完全实现互联网传输,只能借助于卫星传播方式;还有的地区则只能通过刻录光盘的方式将信息送到农村基层群众的身边。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些基层文化站点配备了集信息存储和播放为一体的专用设备,不仅操作简便,还可以由上级中心定期或按需对信息资源进行更新,大大方便了边远落后地区对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的利

5、用。目前我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宽带+机顶盒十电视模式(IPTV),该模式以宽带互联网为基础通道,通过互联网协议传送数字信息资源,以电视和PC电脑作为主要终端,能够提供多种交互式服务。二、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情况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是建于1852年的英国的曼彻斯特图书馆,这是一所依据政府立法建立,公费支持、免费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从此.公共图书馆一直以公共、公开、共享、平等、公益等为精神理念,服务于社会公众。而这种理念的体现,取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建立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一直是国际上通行的服务模式,这种服务网络大都以总馆一分馆制形式存在。早在19世纪,欧美已经注意到分馆的重要性

6、,许多城市陆续设置分馆,发展至今,分馆仍在持续成长。美国的公共图书馆网络非常庞大,着名的纽约皇后区图书馆除总馆外,还有62个分馆遍布整个皇后区,实际上它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英国的公共图书馆也形成了网络,以市图书馆为中心设总馆,下设分馆。总馆负责图书统一采访编目和统一管理工作,分馆负责借阅等服务工作。这些公共图书馆兼具教育、娱乐、网络、资讯、社区服务等各种功能。社会的发展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公共图书馆如何在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这是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

7、要明确指出了公共图书馆要坚持普遍均等的原则,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必须与城乡发展相适应,推广总分馆制,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图书馆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上海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为分馆,以网络为基础,实行总分馆“一卡通”,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行政隶属关系、人事、财政关系的前提下,组建了图书馆联合体;天津图书馆自200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开设5

8、4家社区分馆,分馆建设采取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社区三方合作的方式,市馆提供文献资源,区县馆组织业务培训,社区提供场地、人员、设备和日常维护经费,形成多方共赢、社区居民受益的建设模式。三、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文化共享工程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数字文化资源服务的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它的全面实施为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其实施地域遍及全国,横向协调跨部委,项目合作跨行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国家机关、社区、学校、部队、农村等更广泛的领域。各级公共图书馆要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利用现有的条件,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为基层民众提供文献资源服务、传播先进文化、

9、传递科学知识、开展社会教育和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职能。尤其要转变观念,努力在服务上下工夫,在创新上做文章,立足阵地服务,大胆走向社会,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阵地服务文化共享工程最终建设效果如何,关键看服务。而“以人为本,为读者服务”正是图书馆服务的永恒主题。公共图书馆要坚持把以人为本、规范服务作为提高服务水平的核心内容,以开展服务创新作为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细节上拉近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每个读者都感受到家一样的周到服务,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努力营造一个具有良好阅读氛围的文化场所。各级公共

10、图书馆为了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宣传主阵地作用,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展览、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图书宣传、有奖征文等活动,既宣传自身,又吸引读者,努力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普及图书馆知识,增强广大民众的图书馆意识。可以通过加强阵地服务,建立集电脑培训、上网和阅览电子文献、网络资源查询利用的电子阅览室;可以开通可提供远程文献检索、业务咨询服务的图书馆网站;还可以开通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的“绿色网络通道”,让网络成为青少年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二)积极创建分馆,扩大服务范围要努力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制,把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基层点建设成为城市图书馆的分馆,把各乡镇基层点和村基层点建成各

11、县级图书馆的分馆,扩大市县图书馆在广大社区和农村的辐射,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走进机关厂矿,创办“阅读站服务模式。公共图书馆为了方便市民借阅,可以选择有一定硬件设施、管理条件的机关单位、部队学校、工矿企业和乡镇社区等建立阅读站,实行文献资源的集中调配、定期更新,保证阅读站从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上达到小型图书馆的水平,把图书馆真正办到群众的家门口。其次,要走进社区,创办“社区分馆”服务模式。即创办由市级图书馆与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条件较好的社区联合建设、共同管理、通借通还,集借、阅一体化规范管理的现代化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建立,能够充分体现社区居民对图书馆的需求以及阅读给社区居民带来的健康向上的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的社区文化魅力。再次,要走进新农村,创办“农村图书馆”服务模式。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重点在农村。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农民已经认识到“奔小康不但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这时省市公共图书馆已不能解决散住在各镇各村农民日常读书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在各镇相继建立图书馆分馆,各镇分馆与省市图书馆联网,在网上可以直接阅读省市馆藏书。同时,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在条件较好的农村普及网络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更好地服务农村读者,使原有的农村图书馆成为具有网络知识交流功能的新型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