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795951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试大纲(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了解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与主要教育思想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师严然后道尊”、“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欧洲)亚里斯多德雄辩术原理、政治学卢梭爱弥儿卢梭的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自然主义教育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华人民国诞生后,全面学习联的一段历史年代里,凯罗夫的教

2、育学成了中国各级师院校的必读书。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育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普与教育的思想裴斯泰洛齐“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1、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划分著名的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思想;2、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

3、础上;3、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学校与社会主义与教育1、教育即生活,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2、“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3、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康德最早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2、掌握教育的涵义与其构成要素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3、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与其历史发展脉络学说流派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教育由神或上帝创

4、造派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勒图尔诺,沛西心理模仿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无意识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孟禄劳动起源说或社会起源说人类教育是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等马克思教育的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历史脉络:一是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二是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三是未来教育。教育的本质属于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4、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A、

5、 教育与人口:教育对人口数量有制约作用;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口素质)的基本途径;教育可以实现青少年人口的职业分流,调整社会人口的职业构成;特定人口(亚人口群体,如残疾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等)与教育。B、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促进劳动力和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C、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稳定和发展的舆论力量,教育能够促进化进程。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D、 教育与精神文化: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融合、文化创新功

6、能。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A、 教育与人的发展B、 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发论(孟子“人性本善”,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一打健康的婴儿,可以培养出小偷至领袖的各类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平衡性(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互补性(耳聪目明、体残志坚)个别差异性C

7、、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5、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1)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身高、体重、性发育的外部特征即第二特征等(2)体机能的迅速健全:脑和神经系统基本成熟,但尚有待进一步锻炼(3)脑和中枢神经的发展:大脑皮层,特别是为抽象思维能力打下物质基础(4)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6、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国家强制性(最本质特征)公共性(面向本地区、本民族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应被垄断)免费性(全免或大部分免)基础性(人人必须要读书)7、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1)重视学前教育(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

8、类型日益增多,大众化、普与化,且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普与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8、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学制1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颁布 “壬寅学制”(未实行)(2)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3)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华民国建立的第一个学制)(4)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1)1951年颁布中国人民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把普与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交

9、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与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与与提高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现行教育制度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与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我国现行学制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这个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国教育法里得到了确认。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初中、高中)、各类中等

10、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9、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狭义而言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真正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基本层次:教师(教学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A 神学的教育目的论夸美纽斯: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

11、的基础之上。B 社会本位论 造就有用公民,适应社会强调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评价: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个体自身的需要。C 个人本位论 造人主要观点: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该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 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A:主观依据:人的价值选择,如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性人格等。a.性善论(孟子): “

1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强调人的本性自由发展,教育应该引导儿童固有的良知b.性善论(荀子):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人性皆恶,其善者伪。”教育应该使人去性而起伪。B:客观依据: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历史发展进程;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人的智力、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1)旧分工造就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10、熟悉当前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当前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

13、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11、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其相互关系德育:其他各育的灵魂,德育既是各育的方向和统帅,也是动力源泉智育: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和知识基础,为各育提供智力条件支持体育: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也是促进各育发展的必要条件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各育的实践基础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皆缺一不可,不能互相

14、取代。“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五育”之间具有在联系;“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12、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问卷、访谈、测验法等。实验法:验证假设。有人称实验法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灵魂。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仪器。行动研究法:亦称“教师行动研究”,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教师个体比较适用。历史法:以教育活动的历史人物、事件为研究对象,理解过去,并根据过去的事件与其发展,来理解现在和将来,为当今的教育发展服务。历史研究的素材主要是过去的著作、文件、档案等;也可以对当事人进行调查和访问,以获取研究素材。二、中学课程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A、学科中心课程论主要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评价: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明确学科知识与课程的关系,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发展中的优先性,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但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课程,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按照各门学科的类别组织课程,容易将原本整体的知识割裂开来;学科中心课程由于对知识本身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