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772486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必修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基本经济结构与特点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清代前期不同文献对农民兼业现象的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农民生产已突

2、破了自给性B家庭手工业出现了新发展C农业生产开始趋向商品化D农业生产结构走向新调整2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 “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B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C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D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3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三月可粜粟,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土地兼并

3、现象盛行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4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5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这一变化主要得

4、益于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6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7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8“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

5、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本质上反映出A中央集权的削弱B工商业赋税沉重C经济重心的南移D物质生产的进步9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10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区

6、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11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1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

7、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3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4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D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15据记载,春秋时各国间和贵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多是车马衣帛器物之类的实物,到战国后期,无论是俸禄还是封地的收入,大都是以货币支付。这一变

8、化A导致了土地买卖的频繁B说明国家抑商政策放松C反映了商品市场的活跃D推动了货币经济的统一16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C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17下表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典籍记载内容旧唐书玄宗纪(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全唐文卷八十一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唐会要六十九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唐会要八十六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今

9、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杨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布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D唐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18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19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01387年,明太祖下

10、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第II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4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

11、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8分)(2)指出材

12、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8分)(3)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4分)22阅读材料并回答(20分)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味显富,也没有英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

13、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如徽商一样提出新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英国商人依附于等级社会,通过一步步地向上攀升,最终成为贵族士绅代表的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为了给财富一个体面的名号,他们出钱购买爵位,或者购买贵族才拥有的家族徽章,通过这种途径来跻身社会上层。在17世纪前期的英国,417个男爵中就有49个商人,21个是商人的后代。摘编自陈娟明代徽商与英国商人之比较材料二 从明中叶至清中叶辉煌了数百年的徽商,在清道光中叶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走向了衰落。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廷根据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陶澍的建议,进行

14、盐法变革改纲为票任何商人只需向盐政所设之局纳税领票,便可取得购销食盐的合法权利,这一变革使徽商在纲运制下所取得的垄断两淮、两浙盐业运销的世袭特权宣告结束,徽州盐商因而“一败涂地”咸丰年间的兵灾又给徽商致命的一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徽商活动的主要舞台,这时却成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徽商衰落的进程。由于洋纱、洋布、洋颜料以及南洋木材的进口日增,徽州布商、木商的生意大受影响。钱庄、银行业的兴起,又使徽州典商丧失了在金融业的原有地位。徽州茶商也因洋商趁机操纵市场压价收购,而“连年折阅”,形成“十商九困”的局面。至清光绪中叶,作为显赫一时的封建性商帮徽商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摘编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明代徽商与当时英国商人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商人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徽商的性质,并分析近代以来导致徽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因素。(10分)1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训练卷历 史(一)答 案第卷1【解析】表中记述反映了清代前期各地农民利用农隙时间进行其他行业的兼作以增加收入,这明显不是仅为了满足生产生活上的自给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掏煤”并非家庭手工业,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的新发展,B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商品化,C项正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