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769086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五下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下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第一单元教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一、教材简析: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一组课文,阅读训练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在于体现的措施。本单元课文有: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草原语言优美,运用了某些修辞措施,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词句,体会课文体现上的某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措施;此外,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感悟人情美。白杨运用借物喻人的体现措施,白杨赞颂的是西部的建设者。可以在拓展阅读时让学生读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同是托物言志,白

2、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奉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理解在不同的课文里事物象征的意义并不相似。丝绸之路不仅要学习历史故事,西部除了优美的景物,更要关注的是国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重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的是西部开发者克服一种个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奇迹贯穿烽火山隧道的通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把握住这样一种核心问题“建设者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就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了。二、单元目的: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

3、美语言的体现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某些比较简朴的、适于她们接受的写作措施,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理解西部、激发情感。5、引导学生运用比方、拟人、排比、想象来体现独特感受的措施。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度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2、将感情注入到课文之中,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四、学时安排草原 2丝绸之路 1白杨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口语交际习作一 3回忆拓展一 2单元测试 21、草原教学目的:.结识本课4个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

4、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体现的措施,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4背诵课文1、2自然段。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体现措施。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学时安排:学时教学准备:.课前规定同窗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状况。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广阔草原歌曲。第一学时教学目的:结识本课14个生字,会读写“地毯

5、、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体会作者的体现措施。教学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体会作者的体现措施。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广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2同窗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如何,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3作家老舍是

6、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她看到的是一番如何的情景呢?目前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理解草原的什么?预测:(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二、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同窗们想懂得的问题诸多,目前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4检查学生的自学成

7、果:(1)读生字和词语。A认读几种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种易写错字:蒙的读音是“ mg”,“好客”中的“好”读作“h ”,“同行”中的“行”读作“xng” ,“似乎”中的“似”读作“s”“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B.理解如下几种词语:境界:事物所达到的限度和体现的状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广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紧张有什么危害。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度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1认真读读

8、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2和同窗们交流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报告交流成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方面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觉得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

9、注。3报告交流。根据学生的报告,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如下语句:(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如何的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为什么背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窗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C轻声读读这句

10、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如何的画面?(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均有时候静立不动,仿佛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觉得有那些草原的乐趣?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通过刚刚的交流,同窗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3指名再来读读课

11、文,规定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六、升华情感,滞留问题1同窗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教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布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如何用生动的笔触体现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找某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窗们读一读。课后反思:第二学时教学目的:1.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体现的措施,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背诵课文1、2 自然段。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体现措施。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

12、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教学过程:一、回忆导入,理解美1.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你对草原有什么感受?用一种字来概括。(美)2.迅速浏览课文,从哪些方面讲草原美?(风光美、人情美)3.哪个句子最能概括作者草原之行的心情?用“”勾出这个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4初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生提疑:哪里有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疑。()师问:哪个词是在说草原风光美,哪个是说人情美?(“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二、精读,理解美。(学习第一自然段).草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碧)课文哪一段讲了草原这一特点?.默读第一段,

13、用波浪线勾体现草原“碧”的句子,抓住重点词体会体会。(1)理解重点句子:“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理解草原的“绿”。问:读文,想象体会草原绿的特点,再填空:草原绿得_,绿得_,绿得_(绿得广阔、绿得富足、绿得生动)。问: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草原绿得广阔、绿得富足、绿得生动?(一碧千里、白色的大花、翠色欲流等)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2)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作者有什么感受?师引读,生接读。师:来到草原,作者是什么感受?生接读:“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达我满心的快乐。”师:进入草原,目之所及满是绿色,柔美的小丘,一切都那么安详、静谧,作者不由得感慨生接读:“这种境界

14、,既使人惊叹,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小结:人陶醉了,连动物也陶醉了,陶醉在这一碧千里的草原中。.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4.小结学法:刚刚我们运用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意,体会情感的措施,接下来运用这种措施继续学习。三、选读,感悟美.课文哪些段在讲蒙汉情深?(第二到五自然段)2引导概括小标题。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蒙汉情深?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欢迎远客、和谐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3你最感爱好哪一部分,就自读哪一部分,并运用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意,体会情感的措施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由体会,朗读有关段落。四、重点读,升华美1.师: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达舍不得辞别的成语)。.再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引导学生读重点句子,再次理解句子意思。(2)引导质疑:“蒙汉为什么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3.放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展示图片:“青藏铁路”“西气东输”“丝绸之路”等。师解说:西部大开发已迈开大步:全长196公里的青藏铁路克服了近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考验于7月1日全线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