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76617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家族结构与居住形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岗客家宗族观念与居住形态内容提要:龙岗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自从十七世纪中叶迁入龙岗地区并积累了一定经济实力之后,龙岗客家人的祖先们便依据其传统的宗族观念,在龙岗这片土地上建造他们自己的纪念碑式的居住建筑,并将这种建筑活动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在几百年的辛勤耕耘和开拓中,客家人曾经创造出了非常灿烂的建筑文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龙岗客家民居在商品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当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决定回头去寻找往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遗失的已经太多了。建筑作为文化的有效载体,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建筑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并且因其能够较长时间地保存,因此对建筑形式及其设计理念的研

2、究对地区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客家人传统宗族意识以及在该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客家家族结构进行分析,找到家族结构与民居建筑设计与规划布局之间的联系,为客家传统文化在龙岗地区继续发扬,以及进一步的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进行有益的理论探索。关键词: 客家民居 家族 宗族观念 建筑形态1.客家来源1.1客家民系的形成整部汉族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而客家人的历史正是这种迁徙的一个缩影。汉族是传说中黄帝和蚩尤部落的后裔,其形成的地域是黄河的中上游地区,随着汉族人口的不断增加,汉族开始向中国的南部地区迁移,这种迁移因该说是持续不断的进行的,但是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战争和动乱为这种迁徙提供了比自然迁

3、徙更加巨大得多的动力。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以及其后接踵而至的“五胡乱华”,形成了汉人南迁的第一个高潮。西晋末年社会动荡,统治阶层为争夺政权而互相屠杀,匈奴人、鲜卑人、氐人、羌人、羯人乘机接连进入中原汉族世代耕耘的土地,大肆抢劫杀戮,汉人被迫背井离乡,向南逃亡,而同时南迁的还有封建士大夫家族,扶老携幼,举家南迁。汉、唐的辉煌之后都有一段没落与黑暗的日子,而唐末的社会动乱比西晋末年的动荡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央政权内部的激烈冲突,为人民的反抗提供了足够的理由,官逼民反,黄巢起义只是一个前奏,激烈的起义和反抗在中原大地上此起彼伏。而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每一个都把政权建立在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上,

4、于是汉族的祖先们又被迫南迁。两次大规模的南迁,为在这之前只有很少的畲族、瑶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赣南、闽西、粤东北地区带来了大批的新居民。新居民也带来新文化,较发达的封建农耕文明在赣江、梅江、汀江冲击而成的三江平原地区迅速发展。至宋朝时期,三江地区的人口和生产力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提供了较平稳的外部环境。在三江地区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习俗、语言,成为与其他地区汉族人不同的一个支系,作为汉族六大民系中形成最晚的一个的客家民系终于诞生了。1.2客家迁入龙岗地区虽然客家民系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客家人并不知道自己名叫客家,因为“客家”的称谓是源于客家

5、民系不断壮大,人多地少这个封建社会永远要面对的社会问题逐步激化,客家人被迫开始向外迁播时,处于临近地区的福佬人和广府人对于客家人的称呼。清朝初年,清政府为了防范明朝逃亡于台湾并经常袭击沿海地区的郑成功等人,实施了“迁海”的政策。命令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的居民从海岸线向内陆撤退50里居住,以期断绝沿海人民对郑成功部队的支援。在平定了郑成功之后,又放开海禁,实行“复界”,允许人民进入沿海地区,但是由于多年的动乱和人民不断起义反抗,沿海地区人口大量减少,能够迁回的只有十之一二。这就为客家人离开三江地区,向沿海迁播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在清朝政府的鼓励和组织下,加上人民自发的迁徙,客家人向广东沿海大量迁入

6、。深港地区也在迁海之列,龙岗几个较大的客家姓氏都是在清朝初年康熙、嘉庆年间由闽西的汀州、粤东北的梅州、赣南的赣州等地迁入的。1. 3客家人在龙岗地区的发展象客家人有名的祖训诗所说的:“年深客地成吾地,日久他乡变故乡”,客家人在龙岗地区落地生根,开拓耕耘,迅速发展起来。客家人进入龙岗地区之后,正赶上清朝初年有名的“康乾之治”,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商业、手工业也不断繁荣。客家人重视教育,同时又对耕、学、工、商一视同仁,勇于开拓,因此龙岗地区的客家经济也同其他地区的客家经济一样,取得长足的进步。现在龙岗区几个客家大的姓氏中,就有很多是在这一时期靠商业和手工业迅速积累了财富,壮大起来。例如现在在龙岗区坑

7、梓镇人口中占有绝大多数的黄姓,其始祖原籍梅州,清初先迁惠州,再迁龙岗坪山;清康熙三十年(1691),在坪山的一世祖朝轩公打发长子居中公带领三个儿子到坑梓立基。黄氏家族一方面坚持耕读文化的传统,另一方面又适应当地需要,大力开展工商业活动。坑梓出产大米、花生、甘蔗,黄氏便收购大米、开油坊、榨蔗糖,将米、油、糖贩运到惠州等地,再从惠州买回肥料(猪粪)和石灰(以中和山区酸性土壤)。农民若买不起,可以赊,秋后再还。这样,当地生产得到促进,黄氏财富也迅速积聚起来。到乾隆十八年(1753),黄姓族人便建成了占地万馀平方米的城堡式大围“新乔世居”;在其后的近三百年间,又有“龙湾世居”“秀山楼(城肚)”“丰田世

8、居(坪山)”“长隆世居”“长龙世居”“盘龙世居”“龙敦世居”“龙田世居”等小则三四千平方米、大则万馀平方米的大型城堡式大围30馀座相继建成。2. 客家的宗族观念与家族结构2.1.客家人对宗族观念的继承客家宗族观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的继承,然而由于客家民系的特殊历史和社会地位,客家人将其发扬光大,起到了较其他客家人的更加重要的社会地位。客家先民在社会激烈动荡中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这种迁徙单靠个人或某一个家庭的力量是决对办不到的,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于是客家先民的迁徙便以家族为单位,携家带子,举族而迁。而汉民族宗族观念对维系家族内部成员之间的感情,维护家族的统一和安定,增强战斗力和经济实力

9、,具有重要意义。2.2.客家宗族观念的发展2.3.客家宗族观念的表现客家宗族观念渗透于客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抵御外来势力的入侵,同时提高本族在地方上的声望,各宗族都以各种手段来强化宗族凝聚力。因此,客家宗族体系逐渐得到完善,组织逐渐健全,宗族管理日益严密,宗族共有财产日渐增加。2.3.1. 祠堂设施的完善和祖谱连续修撰祠堂是祖宗历史与荣誉的象征,是供奉祖先牌位和举行祭祀典礼的圣地,又是宗族议事、执法的场所,可以说是宗族的标志。祠堂的建造是宗族奠基立足的宣言,祠堂的兴衰与昌败是宗族势力的象征。修族谱是加强学院联系、巩固宗族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族谱也称宗谱、家谱、家乘,是宗族的历史档案资料,

10、记载着本族的世系源流、支派辈分、族规祠约、全族名单、族人的生卒婚配、生育情况、宗族大事、族内名人、族产情况及祠庙墓图等项内容。追源溯流、强调血缘关系,并记有祠规族约等行为规范。2.3.2.宗族经济基础的不断扩大宗族经济基础扩大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祖先分家产时留出,另一个是靠侨居海外发展的族人捐赠。例如龙岗区横岗镇的何氏始祖2.3.3.客家传统民居文化客家人聚族而居,客家传统民居是客家宗族观念的典型反映。2.4.客家家族结构客家人的宗族制实际上是大家族小家庭制。其主要形式是由众多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聚族而居,即生产生活以夫妻和子女构成的家庭“户”为单位。居住方面则除夫妻和子女两代人外,祖父母、

11、父母、兄弟、姊妹、妯娌、伯叔父母、堂兄弟等同居一大屋或一村。一般是始基祖带妻子及子女在一地(村)定居下来,待子女成年(结婚)后而析产分家,儿辈又另独立成一小家庭。如此一代一代繁衍裂变下去,如是由始基祖开创的家庭,逐渐发展为宗族。宗族以一最长者为族长,“全族之事听命焉。”客家人的宗族制既保留中原士族制(几代同堂,即指数代同居并共产合灶开伙,不析产的大家庭制)的一些外部特征,如在楼门上标“颖川堂”、“南阳堂”,但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有新的发展,具有客家人宗族制的显著特点,即大家族小家庭制。这各形式的宗族制,即有利于宗族的巩固、在社会上的脚,又有利于发挥小家庭各自经营的积极性。这也是客家人社会宗族制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内在原因。 持续南来的北方民众,不仅在南方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而且开发了南方,使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闽粤赣边区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唐、宋、元三代的开发与经营,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到了明代,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3.宗族观念在客家民居建筑上的表现3.1.“聚族而居”3.2.“三堂”与轴线3.3.防卫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