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3763644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I.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一)必答题为 270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 约100 分 中外教育史 约100 分 教育心理学 约40 分 教育研究方法 约30 分(二)必选题为 30 分

2、,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 I 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 II 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I 道试题的成绩计人总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 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分 简答题5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90 分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

3、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的

4、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5、教育的人口功能(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四、教育与人的

5、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平衡性能性。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1、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2、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6、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的概念培养目标的定义;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六、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学校系统4、各类学校系统5、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7、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学习者中心可趁理论。(二)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课程编制1、泰勒原理2、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来源;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课程的范围与结构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6、课程评价的含义;课程评价的功能;课

8、程评价的主要范围。(四)课程改革1、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1教学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及其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三)教学过程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

9、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四)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五)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六)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

10、发展。2、班级授课制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3、学业成就评价4、教学评价的改革九、德育(一)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2、德育的任务(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三)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的的规律(四)德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知行统一;正面引

11、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五)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六)德育途径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七)德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十、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4教师劳动的特点5教师的专业素养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1学生及学生观2.学生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3.学生的

12、权利与义务(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标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一、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

1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3.“六艺”教育(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2.齐国的樱下学宫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 “大儒”为培养目标;以儒

14、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论教师。6.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9.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2.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3.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5.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论学习。(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国子学;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3.科举制度建立 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5.韩愈的教育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