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73116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要求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的设计理念是: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对实例的分析中,切实感受到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与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同唯心主义和有神论做坚决的斗争,并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点。二、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第六课的第一框题,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2、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把握哲学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学好本框题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各课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四课和第五课的学习,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哲学毕竟是高度抽象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

3、能力要求高。因此,课堂教学应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强化学生对于实践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学生参加实践、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多,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的主体和对象欠缺足够的认识,所以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体验,将生活化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四、考情分析从内容上看,主要是集中考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察,材料取材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和热点问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高。五、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列举生活实例

4、,依据相关原理,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六、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七、教学方法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小栏目、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兼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分析比较法等进行教

5、学。八、学习方法学生课下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首先产生对实践的初步印象,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分析,结合实际来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九、教学用时1课时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十一、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温故知新(教学用时:2分钟)1、意识活动的特点有哪些?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学用时:3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服务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修建青藏铁路、大型收割机收获农作物、电视机装配生产线、“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北京航天指挥中心、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教师提问:1、以上图片

6、中是谁在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2、这些活动的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时间为2分钟,最后派出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哲学理论的兴趣。教师总结:以上看到的图片都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人们每天都离不开实践,都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实践活动,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践,实践有什么特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教学用时:33分钟)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多媒体展示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

7、活动。学生活动:在教材中勾画出实践的含义。设计意图:以教材为准,强化学生记忆知识点的意识。教师总结:要准确的把握实践的含义,必须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抓住实践的主体和对象,凡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都是实践;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可以将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多媒体再次展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系列图片。教师提问:通过观察图片,并联系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试着将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大致能分为几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人类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如:农民种地、三峡大坝、建设铁路和公路等;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和革命,

8、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三是科学实验活动,如:探月工程等。教师过渡:不管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还是科学实验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共同的特点。多媒体展示实践的三个特点。(1)客观物质性教师讲解:理解实践的第一个特点-客观物质性,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第一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客观物质性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手段也是物质性的,所以整个实践活动就是客观物质的。第二,从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看,实践的过程是物质性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实践也是客观物质的。(2)主观能动性教师讲解:在实

9、践活动中,无论是改造自然界还是改造人类社会,还是进行科学实验,实践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我们能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转基因食品就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证明。(3)社会历史性多媒体展示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登上月球的图片。教师提问:杨利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他的飞行成功是其单个人的活动吗?学生活动:通过同桌合作探究,讨论问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通过组内的分工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教师小结:杨利伟的飞行活动不是其单个人的活动,从神舟五号飞船的开发研制,到最后的升空发射,背后有很

10、多人的劳动和支持。因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在于社会性。既然人具有社会性,那么以人为主体的实践也具有社会性。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农业耕种的图片。教师提问:同样是农业生产,为什么不同时期其耕作方式却不一样?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比较。设计意图:通过与历史学科的交叉联系,整合不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小结: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时期的实践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上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

11、件的产物。所以,实践还具有历史性。如:90年代以前,青年人进行购物的方式主要是实体购物,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青年人进行购物的方式主要是网络购物。教师过渡:我们知道了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明白实践活动需要认识的指导,那么实践对认识又有什么作用呢?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多媒体展示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4页:“西红柿等食用之谜的真相”。教师活动:朗读陆游的诗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提问:西红柿等食用之迷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意图: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培养学生认真看教材

12、、识教材、记教材的能力。教师总结:西红柿等食用之谜是通过法国画家的实践,即冒险品尝之后得出来的,而陆游的诗句也在向我们表明,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多媒体展示青藏铁路遇到的“三大困难”。教师提问:“三大困难”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又是怎样得到解决的?学生活动: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小组探究。教师总结:人们在实践中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出现,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这一过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实践新问题新要求认

13、识的发展遇到产生推动多媒体展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教师提问:冥王星为什么会被降级?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的地理学知识分析比较。设计意图:利用与地理学科的交叉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已有的知识体系。教师小结: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良好条件,尤其宇宙探测器这一数字化认识工具的运用,科学家发现了比冥王星要大得多的齐那等两颗行星,认为它的体积、质量和物质成分等属性不再满足大行星的要求。所以,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以多数通过,冥王星被踢出了九大行星行列,降为“矮行星”。通过这个实例,我们能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类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14、,假如没有宇宙探测器的出现,人们就不会发现齐那这颗比冥王星体积更大的行星,冥王星也就不会被降级,人的认识也不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得出冥王星是矮行星这一结论也是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用公式我们可以表示为:实践的发展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提供促进实践人的认识能力锻炼提高(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多媒体展示中学生聂利进行的“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的实验。教师提问:这则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容易。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聂利通过初步的实验得出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的结论,但这只是一

15、种表面直观的猜测,必须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找到蜜蜂发声的真正器官才能说明原先聂利获得的认识是正确的。这个实例告诉我们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不超出认识的范围,认识本身不能回答,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只有将认识(主观)与客观事物(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才能回答。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最后产生的结果加以比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6页海归博士将养殖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的实例。教师提问: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认识从实践中来,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去,因为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人们有了正确的认识,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