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372403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或陶渊明诗句导入二陶渊明简介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

2、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七字词训练(投影)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 三

3、、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4、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六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七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八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5、,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九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十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 现 和平安宁渔人的行踪桃花源的生活 探 访 怡然自得 离 开 安居乐业 再

6、 访 民风淳朴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社会现实桃 花源连年内战祥和安宁生活赋税繁重怡然自得平等互爱污秽黑暗自食其力苦不堪言环境2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题。2、了解铭文的特点。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描述陋室的情怀和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一、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

7、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 用韵 的。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3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8、。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

9、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答:山水写起。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

10、。“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气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 (回答)馨。 6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

11、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12、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

13、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9教师讲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 有相对 ? 回答:无。 鸿儒相对 ?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作者并没有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板书: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