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王琦.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720419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体质学-王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体质学-王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体质学-王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体质学-王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体质学-王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体质学-王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体质学-王琦.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体质学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

2、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三辨理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等。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

3、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中医体质学图书信息编辑本段版权信息作者: 王琦 主编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5-8-1 字数: 243000 页数: 151 开本: 16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17070195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定价:¥19.00编辑本段内容简介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口,它突出地反映在“体质为本,彤神构成

4、,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即体质可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具有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生物学基础;形神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现中医“形神合一”思想;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体质可调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司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体质可调性。 中医体质学教材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体质的形成、体质分类、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诊断、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等系统论述,实现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和创新,并为生命科学提供新的认识体系。教材中提出并涉及了许多重大科学命题,如探讨“形神合一”的

5、科学内涵。从形态结构一生理功能一心理特征一生物遗传方面,揭示由多种复杂因子构成的体质现象。通过“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表述,阐明体质调治的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揭示中医学是整体调节的医学,为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中医体质分类研究、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体质可调性研究是本教材的三条主线,也是今后体质研究的主要任务。中医体质学教材作为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内容之一,经过19所中医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专家的共同努力,数易其稿,为中医基础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持本学科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力求体现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研究方法。对许多重要学术

6、问题,编委会还多次组织会议进行论证与研讨,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使教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中医体质学教材的编写,适应学科发展,培养新世纪人才,面向新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带有标志性的新成果,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新的突破。欲求中医之振兴必求学术之振兴,欲求学术之振兴必求理论之振兴。中医学将在人类的进程中,以理论的自我更新,持续创新获得持续发展。编辑本段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一、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二、中医体质学的性质与范畴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内经奠定了中医

7、体质学理论基础二、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三、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四、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一、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二、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第五节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一、体质过程论二、形神构成论三、环境制约论四、禀赋遗传论小结第二章体质的形成第一节先天因素一、种族、家族遗传二、婚育、种子三、养胎、护胎、胎教第二节后天因素一、饮食营养二、生活起居三、精神情志第三节环境因素一、自然环境二、社会环境第四节疾病与药物因素一、疾病因素二、药物因素小结第三章体质分类第一节体质分类方法一、古代体质分类方法二、现代体质分类方法第二节中外体质分类的比较一、中

8、西方体质分类的比较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小结第四章体质生理第一节体质与年龄一、小儿体质二、青年体质三、中年体质四、更年期体质五、老年体质第二节体质与性别一、女性体质二、男性体质第三节体质与心理一、体质与认知二、体质与情感三、体质与气质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力一、体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二、体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五节体质的生理特点一、体质的遗传性二、体质的稳定性三、体质的可变性四、体质的多样性五、体质的趋同性六、体质的可调性小结第五章体质病理第六章体质诊断第七章体质与治疗第八章体质养生与预防附录少数民族体质理论与应用主要参考文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

9、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10、,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平和质 (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气虚质 (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

11、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阳虚质 (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阴虚质 (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

12、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痰湿质 (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湿

13、热质 (F型)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血瘀质 (G型)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心理特征:易烦,健忘。发病倾向:易患

14、症瘕及痛证、血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气郁质 (H型)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特禀质 (I型)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