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712066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国内有关外产业转移研究的情状。总结了目前针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国内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模式、转移动因、战略思考、对策建议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20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成为比较典型的国际经济现象之一,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经久不衰的课题。一、 产业区域转移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以深圳产业转移为例产业区域转移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促进转移地区与承接转移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对推进要素流动和区域经济整合有着重要的作用。目

2、前,深圳出现的一些产业转移现象为我们研究产业转移的行为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实证资料。二、 国内外产业转移综述谭介辉认为顺梯度型产业转移模式。由于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固有级差的存在,落入“替代一落后一再替代一再落后”或“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一再落后”的陷阱之中。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后发国家要真正想实现赶超战略打破产业转移中作为发达国家相对落后技术被动接受者的状态,只有采取适当的发展方式发展以“逆梯度”型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高新技术,使国内产业获得发展。三、 福建省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研究针对福建区域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当前闽东南沿海所面临的部分产业由于劳动力、资

3、源等要素价格上升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便成为企业的一种理性选择。根据笔者观察,福建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1 表退型产业转移模式2 扩张型产业转移模式3 膨胀型产业转移模式4 “飞地工业”产业转移模式四、 甘肃省和江苏省产业转移的探析甘肃与江苏之间的产业转移,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推进两部大开发的战略,转移的指导思想是,将江苏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产业优势,与甘肃的资源、能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长处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的产业转移,促进两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五、 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动因研究1 基于要素禀赋的动

4、因论2 产品生命周期动因论3 逆梯度转移动因论六、 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同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转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连接中国与东盟前沿中心城市的南宁市正面临着吸纳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南宁高新区作为南宁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更是肩负着南宁市和高新区承接产转移的历史使命,应该发挥优势、找准产业承接点;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配套功能;强化区域合作互动,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等途径促进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提升。七、 基于知识特征的不同产业

5、转移模式及其知识转移模式研究一个产业之所以能够与其他产业区别开来,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拥有与众不同、独特的产业知识。根据隐性知识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大小和产业生产系统与知识系统的可分离程度,本文把产业分为三类:制造业、硬服务业和软服务业。八、 区域分工视角下的产业转移模式与途径兼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基于区域分工的产业转移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区域分工水平,在充分认识区域分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转移的准确定位,而对于区域分工水平的定位往往从三个层面:第一,行业分工的现状,第二,企业产品层分工现状,第三,产业链条和企业网络的构建。九、 区域协调思考下的东西部产业转移模式探究我国学者的

6、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同外学者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产转移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关注产业集群效应的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二是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研究中中国学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多种模式:拂度转移模式、中心辐射模式、逆梯度转移模式、边际渗透转移模式、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十、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区域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的主题,2001年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充

7、分说明了这一点。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产业转移显示出新的活力,传统的产业转移模式正在并将更深层次地发生转变,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1、是产业转移客体呈多层次性,产业、产品和价值环节的转移同时进行;2、是产业转移路径呈多样化,产业转移并不意味着企业转移;3、是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对转移效应越来越重要,要素整合、产业链整合在产业转移中的必要性凸显。十一、山东半岛制造些基地建设中的产业转移模式选择曹荣庆根据区域产业转移的推进路径:商品输出一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人才联台这一发展规律,将区域产业转移概括为六种具体模式:一是整体迁移,指企业随着行业生产中的迁移而异地新生;二是商品输出指对邻近市场乃至国际市

8、场的商品输出;三是市场拓展指通过有形或无形市场的拓展进而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四是资本输出,指企业通过资输出而实现的多元化堡营;五是产业关联,指一个企业通过产业间的渗透或跨越而实现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六是人才联合指通过人力资本的累积而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十二、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模式选择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1、直接投资模式 ;2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 ;3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中小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移模式:1整体迁移模式 ;2合作研发模式。十三、图们江区域产业转移模式探析(一)图们江区域产业转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1、推进珲泰的通道建设:珲春的防川距离日本海只有15公里,这里三国相连,五

9、国相通,所以图们江下游的开发,须做日本海的文章。这是我国进入日本海的唯一出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建设出口加工中心和物流集散地:从图们江区域各国物流方向来看,日本基本上不从这个地区的口岸进口商品,韩国从俄罗斯、朝鲜等国进口一部分矿产品、木材、煤炭、海产品等,从我国东北进口一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十四、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是一种复合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其包含三种更为细分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即垂直顺梯度工序型、水平工序型、“逆”梯度工序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这三种更为细分的国际产业转移模式,尽管仍分别带有相对应传统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痕迹,但己实现局部突破,是在传统国际产

10、业转移模式上的深化和发展。十五、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一)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西部地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有利于调整西部产业结构3、有利于提高西部产业技术含量4、有利于获取协同效应5、有利于促进观念不断更新(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对策建议1、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为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基础条件2、西部应从地区优势产业考虑产业转移3、从培育企业群产业链网络体系着手,改善转移产业的成长环境4、强调企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十六、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模式探讨现有产业承接的模式可以从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实践中去寻找。自从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形成的比

11、较典型的产业承接模式主要有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和苏州模式。比较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州模式,我们町以找到他们成功的共同特征:首先,政府为产业承接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无论是东亚模式、珠三角模式还是苏州模式,产业转移之所以发生都是因为转移方和承接方之间存在着产业梯度。最后,人文环境在产业承接中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东亚模式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反映出当时东亚承接国或地区对美日等发达国家过于依赖;珠三角模式过于依赖政策的作用,企业根值性不强,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苏州模式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客观上排挤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十七、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探讨中国一东盟四个层次的

12、产业情况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的产业转移所采取的方式不外乎是扩张性转移和撤退性转移两种,前者指的是产业在其原区域仍属于成长性产业,主要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的动机而进行的空间的主动移动。比如新加坡近年对中国的投资热点在高新科技上,后者指的是主要由于外部竞争与内部调整压力而进行的战略性转移,是产业生命周期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即产业演变的空间形态。比如上面提到的新加坡衰退产业的转移。基于这两种转移方式,中国东盟之间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模式进行产业的区域转移:1整体迁移式; 2商品和资本输出型; 3产业关联型; 4人才联合型。对于产业转移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但针对性不强,成果散见于各个学科领域文

13、献中。相比较而言,国内研究虽然较晚,但针对性较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日益普遍。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产业转移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的动因、产业转移的基础、产业转移的模式、产业转移的效应和产业转移的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上述关于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都是从普遍指导意义上的研究,随着我国逐渐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客观要求,具体到特定的某一地区的产业转移或是相关两区域的产业移出和移入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指导理论逐渐丰富的同时开始注重对产业转移的定量的分

14、析,在对相关区域产业现状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确定产业承接的重点。这将是未来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重点。【参考文献】1 夏禹龙、冯之浚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研究与建议,1982年第8期;2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Jf1福建论坛(社会经济版),2003;4冯步广关于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南宁高新区为例U1改革与战略2011;5何龙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内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研究叫改革与战略,2010;6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1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7瑚俊文:论“雁行模式”的理论依据厦其局限性JJ日本问题研究I 999(4);8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8);9李欣广等著:中国一东盟经济双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0李俊林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11刘辉煌等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向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求索J】1999年第l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