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368929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资源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旅游资源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旅游资源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游资源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资源复习重点.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旅游资源: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被用来开发旅游产业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事象。2. 旅游资源(国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 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人类长期的社会劳动和生产实践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 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1历史继承性:古人遗址、建筑、文学艺术、工程继承下来,成为人文旅游资源主体2文化的差异性:地域民族社会文化差异,形成不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建筑风格、城镇布局不同。3社会的创新性:随社会发展进步或适

2、应一定市场需求旅游景观不断形成,游乐场体育胜地、商业中心、购物中心。5. 分类的意义:1是一种认识方法:将复杂的内容调理话、系统化。通过认识、比较、归并及划分,形成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为整体认识旅游资源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区域发展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科学依据。2是研究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通过大量分析,区分不同级别从属关系的差异。通过分类加深对旅游资源特征、属性的认识,总结、发展旅游资源形成、发展规律促进相关理论水平提高。3是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础:有助于旅游工作者顺利完成调查任务,进行合理资源评价,方便在实践中应用,起到指导作用。6. 分类原则:1相似性与差异性:同一级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具

3、有共同的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不可以划分到不同的类型,不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也不可以分到同一类型。2系统性:此原则包括对应性、逐级分类、相互独立,旅游资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可以分出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分出的次一级类型内容必须完全对应且不超越上一级内容,把分级与分类相结合,逐级进行分类。所划分出的类型相互之间必须是独立的,不同级别或不同类型的划分采用不相同的标准,对每一类型直接划分次一级类型采用相同标准,不能出现相互重叠的现象。3可操作性:确定分类指标和体系必须可以指导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必须考虑资源的定量评价与资源的实际开发问题,避免与

4、实践脱节,淡化分类的目的和意义。7. 分类的依据:1成因:旅资形成基本原因、过程(人文资源形成:人为、自然)2属性:旅资的性质、功能、特点、形成方式、存在状态(历史古迹、古建筑、园林、宗教文化)3功能:旅资能够满足开展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的效能(功能:观光游览、保健疗养、购物、参与)4时间:旅资形成时间不同区分类型不同(建筑类:古代现代)5其他:分类依据不同(开发利用状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8. 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各种地方志、各级风景名胜区材料、地质资料、气象资料、地方土特产品、地方工艺品、民间传说和故事、古建筑、宗教文化圣地、传奇人物、重大事件、现代成就)2实地勘察(野

5、外观察、踏勘、测量、登记、摄像)3座谈访问(召集当地年长和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的人员开座谈会,由他们提供线索、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民间艺术。走访线索有重点的部门和个人,实地查勘,补充数据信息)4利用遥感技术(根据调查区的面积和特点选择比例尺合适的航空图片或卫星图片,调查大面积内的资源类型分布和密度)9. 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评价:1独特性:一定区域范围内所独有的特色和个性2功能性:旅游资源可提供开发利用的特殊功能,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具体体现,如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运动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满足了旅游者对观赏、休闲娱乐、求知、科学考察、健身、医疗保健、探险、

6、商务等不同需求。3密度和地域组合:旅游资源密度是指景区内观赏的景观资源的数量多少与集中程度,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布局与组合特征,在一定区域上相对集中,又多种类型资源合理分布和组合的旅游区域才具有开发价值,形成开发规模。4节律变化:在一定时期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所发生的有节奏的变化。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必然影响到旅游活动,使之产生同样周期性的变化。5承载容量:旅游资源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能够容纳的旅游者人数和活动量,这样的接待人数和活动量既不会破坏旅游资源也不会影响旅游者个人的体验。10.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1区位条件: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距客源地的距离以及与周

7、边旅游区的关系。地理位置优势,旅游资源周边是否有大中型城市,大中型城市往往是主要客源地,周边的城镇人口越多,越集中,旅游资源开发的客源潜力就越大。交通而言,虽然客源地距旅游资源较远,但是非常便捷。考虑周边旅游地区的竞争状况,增强该区域的规模优势,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反而更大。2客源市场条件:客源市场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没有需求就没有消费。预测海外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地区性客源市场的动态需求趋势,因地制宜,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等级,客观地衡量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时间上,客源的不均匀分布形成旅游的旺淡季。在空间上,客源的分布半径范围内游客密度,是由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旅游资

8、源特色强、成规模、社会和经济接待环境好的旅游地,其客源范围和数量是极为可观的。3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资源的质量、时间节律和开发有直接影响和作用。旅游风景区内的旅游资源以外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地及其周围受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环境,可以说是旅游活动的大环境。对旅游资源所在的地地址地貌的分析很重要,如地质地貌环境是否很脆弱,与旅游者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数量、旅游开发及其效益。4投资施工条件:对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地区前期投资更为巨大。旅游地投资政策是否有利于吸引投资,没有优惠的政策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就很难吸引外来资金,光靠政府投资开发旅游是很难形成规模的。开发项目的难

9、易程度及工程量的大小决定着施工环境条件,施工场地的地质、地形、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供水、供电、设备、材料、食品等条件影响着施工进度、投资大小及受益早晚。合理评价施工环境条件,才能形成资源开发利用的完整价值。5社区条件:旅游业的发展要依赖当地居民的合作,旅游地居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土地、服务、劳动力和资金等,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能为当地居民带来利益,这种利益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如果旅游地社区经济发达,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人力资源充分,无疑对旅游资源开发非常有利。但如果旅游业的发展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利益,就很难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6政策、法规条件:考虑政策

10、、法规方面是否收到限制。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为了避免污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都制定了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护,其旅游资源开发就要受到很多限制。不同分管部门造成的矛盾。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涉及的部门很广,不同的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和由于行政职能的差异就会对旅游资源开发持不同的态度。土地利用问题。由于实行承包责任制,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利用他们的土地时就会遇到困难。还要考虑当地居民失去土地以后的就业和生活问题。11. 旅游资源评价:从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12

11、. 旅游资源开发:以发展旅游业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发挥、改善和搞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眼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13. 地域分异规律:地区的差异性,即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区在地表按一定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以致形成多种自然和人文区域的现象。14. 系统理论: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科学,它认为系统是由许多互相关联又互相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15. 体验经济: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向导开展经营方式,其产品几乎完全隐藏到服务背后,服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逆转,产

12、品要依赖于服务所创造的条件。16. 旅游人类学:从旅游地居民与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17. 旅游社会学是旅游学与社会学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它是从旅游业入手,运用整体论、社会互动论、角色妥协论等社会学理论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研究旅游业个个相关实体之间以及内部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学科。18.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通常是地貌旅游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称。20.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遗骨化石和石器、遗迹发生地点,包括人类活动遗址、文化层、文物散落地、原始聚落遗址。21. 人类活动遗址是指人类形成到有文字记载历史以前的古人遗址,包括古人类化石、原始聚落遗址、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遗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