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3662334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会计教案存货.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 案 纸 第 页新课导入:存 货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存货的概念及范围有较全面的了解,理解和熟悉存货按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计价的各种方法,灵活与综合运用存货取得和发出的基本核算,同时对存货的期末计价以及盘存和清查的会计处理能够十分清楚。本章的重点是存货的入账价值确定、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原材料收发业务账务处理、存货期末计价业务账务处理。本章的难点是存货期末计价业务账务处理。计划讲授10课时。重点及难点存货收入的核算、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及核算。第一节 存货概述一、存货的概念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

2、料等。二、存货核算的范围1.存货范围确认的标准是企业对货物是否具有法人财产权(或法定产权)。2.关于存货范围需要的说明以下几点:(1)代销商品的处理:代销商品应作为委托方的存货处理。(2)在途商品的处理:对于销售方按销售合同协议规定已确认销售,而尚未发运给购货方的商品,应作为购货方的存货;对于购货方以收到商品但尚未收到销货方结算发票等的商品,应作为购货方的存货;对于购货方已经确认为购进而尚未到达入库的在途商品,应作为购货方的存货处理。(3)对于约定未来购入的商品,不作为企业的存货处理。三、存货的入账价值四、存货历史成本的构成五、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企业的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采用某种存货成

3、本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与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便产生了不同的存货成本分配方法。存货计价的方法不同,对企业财务状况、盈亏情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六、存货的计价方法1.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个别计价法的优点: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缺点: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个别计价法适用于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

4、 2.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货实物流转假设为提前,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的,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其优点: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工作量比效繁琐,特别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而且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3.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和库存成本。 采用加权平均法,其优点

5、是: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 比较简单,而且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所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平均化,对存货成本的分摊较为折中。缺点为:这种方法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不利于加强对存货的管理。4.移动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收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的优点:能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缺点: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5.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对成本流转的假设与先进先出法相反,它是

6、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前提,对发出存货按最近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优点: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会计实务中实行稳健原则的方法之一。缺点: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繁琐。6.计划成本法(1)计划成本法的处理过程计划成本法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采用计划成本法对材料存货进行核算是指日常的会计处理,会计期末需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将发出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调整的基本公式为:实际

7、成本计划成本成本差异。企业通常在月末终了时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据以分配当月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详见教材。 (2)计划成本法的优点 可以简化会计处理工作。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7、毛利率法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毛利率计算公式详见教材。 用毛利率法计算本期销售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在商业企业较为常见,特别是商业批发企业。同时,采用这种方法,商品销售成本按商品大类销售额计算,在大类商品账上结转成本,计算手续简便。8、零售价法零售价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采用这

8、种方法的基本内容如下: (1)期初存货和本期购货同时按成本和零售价记录,以便计算可供销售的存货成本和售价总额;(2)本期销货只按售价记录,从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售价总额中减去本期销售的售价总额,计算出期末存货的售价总额;(3)计算存货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即成本率。(4)计算期末存货成本,公式为:期末存货售价总额成本率(5)计算本期销售成本,公式为: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商业零售企业广泛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置“商品成本差异科目进行处理的。 第二节 原材料的核算一、核算范围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9、二、账户设置实际成本法:“原材料”、“在途物资”、“应付票据”等。计划成本法:“物资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等。三、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的核算(一)外购原材料:1.款付(或开出商业汇票),货已到借:原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2.款付(或开出商业汇票),货未到借:在途物资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货到后,借:原材料贷:在途物资3.货到,款未付(或未开出商业汇票)(1)货到,发票未到,在月内暂不做账,等发票到后,再做处理借:原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2)若货到,发票月末仍未到,暂估入账借:原材料贷:应付账款 下月

10、初,以红字冲回借:原材料(红字)贷:应付账款(红字)4.预付账款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借:原材料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预付账款(二)原材料发出的核算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支出贷:原材料四、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的核算(一)外购原材料1.款付(或开出商业汇票),货已到借: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借:原材料贷:物资采购借:物资采购贷:材料成本差异或:借:材料成本差异贷:物资采购2.款付(或开出商业汇票),货未到借: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货到后借:原材料贷:物资采购借:物资采购贷:材料成本差异或:借:材料成本差异贷:物资

11、采购3.货到,款未付(或未开出商业汇票)(1)货到,发票未到,在月内暂不做账,等发票到后,再做处理借: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借:原材料贷:物资采购材料成本差异(或借记)(2)货到,发票月末仍未到,暂估入账借:原材料贷:应付账款 下月初,以红字冲回借:原材料(红字)贷:应付账款(红字)4.预付账款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借:物资采购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贷:预付账款借:原材料贷:物资采购材料成本差异(或借记)(二)原材料发出的核算1、结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支出贷:原材料 2、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转超支额用蓝字

12、,结转节约额用红字)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其他业务支出贷:材料成本差异 第三节 其他存货的核算一、包装物的核算(一)包装物概念及核算范围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桶,瓶,袋等。不包括包装材料,用于储存、保管商品等而不对外出售的包装物。(二)包装物的核算1、收入的核算:同“原材料”2、发出的核算(1)被生产领用的包装物借:生产成本 贷:包装物计划成本法:借:生产成本贷: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或红字)(2)随同商品出售但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 借:营业费用贷:包装物计划成本法下:借:营业费用贷: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或红字)(3)随同商品销售并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借:银行存款贷:其他业务支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其他业务支出贷:包装物(4)出租出借包装物一次摊销法:首次领用时:借:其他业务支出(出租)南京市劳动局职业技术培训处编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