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662279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2018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经济史)考点精练1 发达的古代农业(原卷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i:拽樹作制毀h西汉窓j为主,未氐舀江审形咸一年曲鬆制t啟国吋期的|璽r水利工桎h苛紀。】;況朝的洁渠、白溟.龙南片木日也釆片耕耙过术:斫:若秋战国丄|使用当吋甘界上用先进的西汉赵用惟行h曹魏时改制耳翻乍出谁淞;忠朝创制出現蛊转荷车,明清时出现凤力水车.J:宋朝水利港溉一L灌沥THI【考点图解】总殆农也厂|1I的耕作方式。硏咼时期一1耒料是农业生产的車要T.艮,出现了卜“一春秋战崗-I出现铁农具和T耕耕作方式井谨祈槛广“出现【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丽I生产.力;卜的出现利半耕的谨渐推广.|主产关系:1J的酹立::h屛于【以蹴应対生产、生活的吐本单位,帶耕细杵、主产丄蛮満畑自彖

2、的基水土活需聖和I的日擀经fh、雨是推动1技术逅展的主要动力;是対建王朝财政收L-J|人的工皋来滌i是网千费年封建社会存花和疑展的经济基翩C【名师点拨】、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积极因素(1)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2) 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3) 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2. 消极因素(1) 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2) 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3) 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

3、,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3.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历年真题】1. (2018北京

4、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BC.D.2. (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

5、剥削程度有所减轻3. (2018海南高考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4 (2017年北京卷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BCD5 (2017年新课标全国II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

6、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6 (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7.(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7、”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8 (2016海南单科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9 .(2016新课标全国丨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團斗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

8、产情形10 (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11 (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BCD12 .(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

9、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13 (2015新课标全国丨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14 .(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

10、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15 .(2015新课标全国II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16 .(2015新课标全国丨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17.(2015海南单科3)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

11、“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18.(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式。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19.(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

12、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0.(2013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21.(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鏤、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

13、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2 (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23 .(2013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图124 (2012安徽文综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

14、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25.(2012海南单科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26.(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图4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D27.(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2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