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简介.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66009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海一号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海一号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海一号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海一号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海一号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海一号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海一号简介.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上敦煌 贵地阳江前言有一个支点的话,地球也可以撬动。“南海I号”,无疑会成为中国海洋文明的支点。“南海I号”,这艘为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所载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沉船,从八百多年前的宋朝走来,从南海的二十米下深处走来,承载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灿烂,承载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光荣与梦想。人们已经习惯用“南海I号”来简称沉睡在南海八百年之久的这艘古船,而为古船命名的那位老人,中国历史博物馆已故老馆长、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俞伟超,在临终前念念不忘这艘南宋沉船。他在一九八六年倡议并在一九八七亲手创建了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他这样看待“南海I号”: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

2、味了一个开始。一直悬而未决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的考古悬案很有可能在这艘船上找到蛛丝马迹。”当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第一次进入“南海I号”时,他们惊呆了:在一个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四千多件文物。出水的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江西景德镇窑系及浙江龙泉窑系的产品,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据有关人士称,“南海I号”上的文物约为六万到八万件,这相当于广东省馆藏文物的总和。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在广东阳江考察时,欣然提笔写下了“海上敦煌在阳江”七个大字。海上敦煌,贵地阳江。“南海I号”无疑

3、是阳江走向世界的一张华贵的名片。碧海深处夜夜心“南海I号”考古发现篇中国水下考古和“南海一号”几乎是同时被提起的两个符号,而在很多人看来,这两个符号几乎就是重叠的。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在广东台山与阳江交界的海域内寻找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在一条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瓷器盖等,同时发现的一条铜鎏金带钩,在国内尚未出土过,可能是外国人的饰物。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之父俞伟超夜不能寐,兴奋地为这艘南宋沉船命名“南海I号”。考古界认为,这一发现极有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因此立即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 “海上丝绸之路”

4、是以船只为载体、以航海技术为依托、以海外贸易为主要目的的,绵延于东西方数个国家的海上贸易通道。广东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阳江海陵岛则位于这一古代通往西方的黄金航线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二00二年初派专员到阳江考察,将阳江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港口。2001年,在长达14年的等待之后,“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再度展开。围绕这艘沉船的发掘、打捞和保护,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时代。考古人员对“南海I号”沉船先后进行了8次试掘或物探调查,打捞出水大量的金、银、铁、陶瓷类器物以及万余枚铜钱。出水文物中还有一些“喇叭口”大瓷碗“洋味”十足,与阿拉伯人常用的“手抓饭”饭碗很类似。

5、还有一些陶瓷首饰盒等物品,式样、造型及风格都与国内同类物品风格迥异,显然都是专门为国外客户专门制作的。考古学家据此认为,早在千年之前,“来样加工”这一国际商业合作及贸易形式就在中国出现了。千呼万唤始出来“南海I号”打捞出水篇从来没有一艘船象“南海I号”一样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如此长时间的关注。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南海I号”发现后,调查、打捞工作曾几度搁浅。2002年10月,“南海I号”文物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了“原地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方案,2004年5月19日,中国国家文物局论证通过,基本确定“南海I号”打捞方案。 2004年12月6日,为“南海I号”量身定做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

6、物馆在广东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奠基。该博物馆将填补中国乃至亚洲海上丝绸之路专门性博物馆建设的空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5840平方米,总投资为1.9亿元人民币。 2005年4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设计方案已敲定,其立面由五个不规则的大小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鸥。中间最大椭圆体为“水晶宫”海水环境密闭展厅,“南海I号”沉船打捞出水后将完整陈列其间。此种保护和陈列设计方案,在世界范围的考古类主题博物馆中前所未有。广东有关方面称,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标志性建筑物。 2006年7月1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落成典礼上透露,国家有关部门已批

7、准了“南海I号”的打捞方案。整体打捞方案步骤大致如下:一、先勘测定位沉船位置,并打下十二根定位桩;二、定制一个巨型钢沉箱(即“沉井”),使用“静压法”将沉井缓缓压入淤泥,整体罩住沉船船体及其周围淤泥;三、挖空沉井两侧区域内的泥沙;四、从上沉井底部两侧穿引三十六根方形的钢梁,形成一个封底的“钢箱”;五.、穿起吊钢丝,上、下沉井分离,并用起重船将上沉箱整体起吊,再放到全潜驳上;六、全潜驳起浮、拖航;七、将沉箱拖移至 “水晶宫”内。2007年5月5日上午,“南海I号”考古打捞沉井装船出运。随着沉井运抵“南海I号”考古打捞现场,紧张的考古打捞工作全面展开。2007年12月22日,沉睡海底800多年的“

8、南海I号”在被发现整20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12月27日凌晨,“南海I号”沉井完全登陆,实现整体打捞的成功。12月28日下午,“南海I号”成功入住“水晶宫”。“海上敦煌”在阳江“南海I号”之价值影响篇南海I号,以往的史籍中找不到她的名字、她的身世。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她不过是一粒细沙。但毫无疑问,她满载大宋王朝远航雄心,托运邻邦与中国商贾的财富梦想。在中国短短20年的水下考古事业中,她被赋予新坐标的深刻意义。“南海I号”入住“水晶宫”后,预计博物馆每年的运营费用需要2000万元,而此前整体打捞“南海I号”以及建设“水晶宫”已投入3亿多元,不少人提出,斥巨资打捞和保护一艘古沉船到底值不值?

9、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南海I号”的考古价值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打捞“南海I号”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它对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同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发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的遗迹主要是一些沿海的城市、码头,只有“南海I号”是出现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一艘完整的沉船,相当于重新向今人展现了一个古代社会单元,“南海I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全国政协委员、社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文物是有形的,相对容易发掘的,但更重要的是隐含的文化信息,“南海I号”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他说

10、,最有价值的不是船上的一两件物品,而是整体的沉船。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从“南海I号”出水的一些文物中,清晰地看到南宋时期平民生活的历史,看到了中国古代远洋贸易的历史,这些文物是从历史书外走出的鲜活物证。 “南海I号”承担的角色,是多个层面的。2007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一部以“南海I号”沉船打捞故事为背景的多媒体写意史诗蔚蓝船说贯穿整场晚会,极力展现着岭南文化从古至今不断对外交流与融合的史诗画轴,更好地诠释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 今天,“南海I号”还被沉井紧紧包裹着,若要目睹她的真容,应该在五年以后或者更长时间。 因为这条沉船,中国的考古专家们把探寻的问号由陆地转向大海

11、,在中国绵长的海岸线上寻找星罗棋布的沉船,中国历史中一度鼎盛的海洋文明脉络开始浮现。今后,“南海I号”将作为古代中华文明活的见证,展现在国人面前,向世界显示,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中华文明在东亚和世界的领先地位。“南海I号”整体打捞四“功臣”随着“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作的进行, “华天龙”号、“南天龙号”、“半潜驳船重任1601”、主拖船“德鹏”号等原本陌生的名字,开始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他们无疑是“南海一号”整体打捞的“功臣”一号功臣:华天龙亚洲第一吊主要功绩:负责“南海I号”的起吊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全称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打捞起重工程船,最大起重能力达4000吨,

12、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投资建造,总投资达6亿多元,由上海振华港机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包。“华天龙”号船体总长174.85米,型宽48米,满载排水量83702.9吨,设计最大起重能力4000吨,全回转起重能力2000吨。出厂试吊时,按规范作110%负荷试验,起重量达4400吨,可在8至300米水深、7级风、20至45环境温度条件下作业。 二号功臣:吊船“南天龙号”主要功绩:负责打捞“南海I号” 的沉井投放“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作进入第一步的关键环节投放沉井,为避免海底埋藏了近800年“南海I号”在打捞过程中解体,在至此之前,广州打捞局已经专门制造巨型沉井,沉井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

13、,重达530吨。沉井照住沉船后,将从底部两侧穿引36根钢梁,形成一个封顶的钢箱,从而把“南海I号”整体起吊出海。5月17日下午两点,广州打捞局“南天龙号”吊船升起吊臂,将沉井在“南海I号”沉船上方定位。随着吊绳下放沉井寸寸沉入水中,准确地照住了海底28米深处的“南海I号”船艇,20名潜水员轮流下水开始水下作业,由此“南海I号”整体打捞工作正式转入海底。三号功臣半潜驳“重任1601”主要功绩:负责“南海I号”起浮半潜驳“重任1601”从广州打捞局的四艘半潜驳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南海I号”沉箱的起浮工作。这艘船由日本建造。正是半潜驳“重任1601”载着 “南海I号”驶向专为其建造的海上码头。四号功

14、臣:“德鹏”号主要功绩:拖运至临时码头“德鹏号”的主要任务是拖运“南海I号”至水晶宫南部的临时码头。“南海I号”考古大事记1987年,中国救捞总公司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古代沉船,从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I号”。2000年,考古部门对“南海I号”正式展开调查。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2003年10

15、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6年7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方案。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2007年5月5日,“南海I号”考古打捞沉井装船出运,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I号”整体打捞正式宣告开始。5月17日下午,重达五百三十吨的“南海I号”打捞沉井完全入水。2007年12月21日,“南海I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I号”在被发现整20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2007年12月27日凌晨1时18分,“南海I号“沉井完全登陆,实现整体打捞的成功。12月28日下午3时45分,“南海I号”成功入住“水晶宫”。 预计2009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开馆,迎接中外游客。-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